•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1年  第12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数值模拟
施勇, 胡四一
2001, 12(4): 431-438.
摘要:
根据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特征,建立了一维感潮河网区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对河网区水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水沙模拟的范围内着重对河网区内动边界的处理、挟沙力公式的选用、内边界含沙量的确定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技术处理方法。采用东江下游感潮河网区的水文和河道地形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往复输运特征和河道冲淤的宏观效应。
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数值模拟
胡振红, 沈永明, 郑永红, 邱大洪
2001, 12(4): 439-444.
摘要:
以N-S方程和k-ε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了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k-ε模型,对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的一类密度分层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其中紊动平均量控制方程中的紊动项是由k-ε紊流模型计算,给出了速度、温度和盐度的分布。计算结果正确地反映了分层及紊动特征,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AlCl3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
陈洪松, 邵明安
2001, 12(4): 445-449.
摘要:
铝类絮凝剂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有重要作用,常应用于浑水澄清、农业污水处理等研究中。在AlCl3浓度为0~1.7mmol/L,泥沙浓度为10g/L时,用吸管法研究了AlCl3对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面下同一深度,泥沙浓度随时间呈指数衰减;悬液经多次搅拌后再沉降,其沉速减缓;当AlCl3浓度为0.9~1.7mmol/L时,出现明显的清浑水交界面,交界面随时间等速下降,平均沉速为4.756cm/min,对应的絮团平均粒径为0.0315mm;土娄土絮凝临界粒径为0.027mm。
挟沙水流紊动特征的小波分析研究
林鹏, 陈立
2001, 12(4): 450-454.
摘要:
采用三阶Db3小波函数对挟沙水流脉动流速进行消噪,小波分析较好的时频特性能有效地消除原始信号的高频噪声。将消噪后的脉动流速用不同尺度的小波进行分解,较大尺度下的小波分解刻划信号的总体趋势和形状,体现湍流的相干结构;而较小尺度下的分解则反映信号变化较快的高频部分,反映湍流的小尺度旋涡的各向同性的无序紊动特性。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减淤效果研究
姚文艺, 王德昌, 李广有
2001, 12(4): 455-459.
摘要:
根据1997年实施的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挖河对河道冲淤变化及水面线调整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时段和一定河段内,挖河对于减少河道淤积及降低洪水位都有较好效果。对挖沙减淤效果的基本概念也作了讨论。
农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协同克立格估值
胡克林, 李保国, 陈德立, R. E. White
2001, 12(4): 460-466.
摘要:
通过对一块面积为1hm2麦田内的98个观测点取样分析,测定了两个时期的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结果表明两个时期的土壤含水量均服从正态分布,底层盐分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而表层的盐分分布具有不确定性。两个时期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变异系数分别属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强度。通过结构分析,发现两个时期的水分和盐分均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空间相关性。对两个时期土壤水分和盐分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CoKriging方法进行估值,与Kriging法相比,其估计方差减少百分数最大达到了136.3%。
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流动参数确定实验研究
陈家军, 彭胜, 王金生, 王志明, 李书绅
2001, 12(4): 467-472.
摘要:
对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流动的关键参数确定,尤其是二相流动中气相参数确定的实验方法进行了探索,得出了相应的参数结果,建立了气压自动采集系统,为进一步的非饱和带水气二相流动的实验模拟与数值模拟提供了参数依据。
利用优化方法求算Van Genuchten方程参数
李春友, 任理, 李保国
2001, 12(4): 473-478.
摘要:
运用单纯形调优法,拟合描述土壤水分运动特征曲线的Van Genuchten参数。该方法可广泛地用于不同弯曲程度Van Genuchten方程曲线的拟合求参,拟合精度高,另一方面也表明Van Genuchten方程的线性选配适当。此外,算法程序用VB语言编写,实现了参数初值实时修改、多种数据格式输入输出和实时图形结果输出等多种友好人机界面功能,方便易用。
下边界条件为水位流量关系的扩散波洪水演算方法研究
黄国如, 胡和平, 田富强, 尹大凯
2001, 12(4): 479-484.
摘要:
经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洪水演算表明,扩散波可较好地反映洪水波的运动特点。本文基于河道下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和连续方程的联立求解,导出了水位流量关系型的下边界条件。利用Laplace变换,得到了扩散波方程在该边界条件下的解析解。文中的求解过程表明,可利用该法进行洪水演算,关键在于如何与实际洪水结合,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地分析研究。
Preissmann隐式格式在分汊和环状河道中的应用
雷正雄, 蒋艳
2001, 12(4): 485-490.
摘要:
环状河道在平原地区水系中非常常见,分汊河道也较常见,对这两种河道基于Preissmann格式的水流计算提出了可行的方法。对圣维南方程组进行离散后,用追赶法对各河道进行演算,由水量平衡原理对各结点进行计算,就可求得河道各断面的水流情况。用长江下游江阴至青龙港及杨林段河道的实例进行计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反调节水库非恒定流数值模拟
魏根群, 陈璧宏, 宿晓辉
2001, 12(4): 491-498.
摘要:
采用二维水深平均方程组作为控制方程,利用边界拟合法进行坐标变换,采用有限体积法计算反调节水库的流场。在计算中,由于已知上游泵站抽水流量及下游枢纽供水流量,且上下游均找不到水位流量关系,上下游边界均为流速边界条件,没有压力边界条件,解不惟一,所以采用全水库水量平衡方程作为补充方程来补充定解条件。
基于雨洪预报信息的防洪决策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黄振平, 沈福新, 朱元甡, 王道席
2001, 12(4): 499-503.
摘要:
研究了基于洪水预报信息的防洪决策风险分析方法,对长江三峡至螺山河段的防洪系统是否启用分蓄洪区的各种防洪决策方案,给出了决策风险的定量描述。
大连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研究
陈守煜, 王国利, 朱文彬, 聂相田
2001, 12(4): 504-508.
摘要:
分析了大连市水资源与经济系统的现状,将大连市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巨系统,运用系统模糊决策、模糊优选神经网络、结合专业知识的大系统递阶优化等理论、模型与方法,建立了大连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管理模式,研究和探索了大连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大连地区2010年经济发展的满意方案。
雅鲁藏布江流域地-气系统的水平衡
张顺利, 陶诗言
2001, 12(4): 509-515.
摘要:
利用NCEP/NCAR1980-1989年10年逐日00UTC、12UTC再分析资料及青藏高原降水、径流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平衡特征,估算了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蒸发、土壤和地下水含量。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夏季是水汽辐合区,降水大于蒸发;秋末到次年春季是水汽通量辐散区,蒸发大于降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径流的年际变化趋势同降水相近,径流主要是由降水补给的,径流峰值滞后降水峰值一个月。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及地下含水量从1~6月逐渐减少,7月以后开始增加,10月是土壤及地下水最丰富的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后期降水、蒸发、径流等呈增长趋势,这同ENSO事件有关。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
李小雁, 龚家栋, 高前兆
2001, 12(4): 516-523.
摘要:
通过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皋兰生态农业试验站1998-1999年的降雨-径流观测实验,利用直线回归模型确定包括自然集水面在内的9种人工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值(降雨阀值)。结果表明:在不受前期降雨影响下,自然黄土坡面、清除杂草自然黄土坡面和粘土夯实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8.5mm,8.0mm和4.1mm。在受前期降雨影响下,其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6.0mm,5.0mm和1.9mm。塑料膜、油毡、沥青和混凝土处理集水面的产流过程受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影响小,平均状态下其临界产流降雨量为0.1~1.5mm。塑料膜、油毡、沥青、塑料+小砾石和塑料+大砾石集水面的临界产流降雨量分别为0.13mm,0.21mm,0.17mm,0.98mm和0.85mm。混凝土集水面在干燥情况下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1.48mm,在不干燥情况下的临界产流降雨量为1.16mm。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王煜, 杨立彬, 张新海, 侯传河, 何宏谋, 乔西现, 孙寿松
2001, 12(4): 523-529.
摘要:
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量、可利用量、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西北地区人口承载量,对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来看,西北地区黄河流域、河西地区和新疆的东疆地区将出现人口超载,超载的原因是水资源紧缺,尤其是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水资源更为紧缺,人口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西部开发中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包存宽, 尚金城, 陆雍森
2001, 12(4): 530-534.
摘要: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西部开发的关键。本文就西部开发中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问题,从西部水资源对于全国的意义、西部水资源及利用现状两个方面论述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重要性;提出将水资源评价纳入不同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最后提出包括建立有效的水资源财产权结构、进行水资源价值核算、实施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和水资源补偿在内的可持续管理对策及有关技术措施。
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夏自强, 李琼芳
2001, 12(4): 535-540.
摘要: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定义及研究土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土壤水资源的结构,提出了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重点研究了可更新的土壤水资源和可开发利用的土壤水资源,并指出土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缓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水文资料整编系统设计
宋立松, 虞开森
2001, 12(4): 541-546.
摘要: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水文资料整编分析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IS的水文资料整编系统的设计模式,并应用于杭州湾水文资料整编。经实践表明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傅国斌, 刘昌明
2001, 12(4): 547-559.
摘要:
从遥感技术在水文学中的直接和间接应用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洪水过程实时动态监测、水域面积、冰川/积雪水文、降水、区域蒸发、土壤水分、径流和水文模型、水质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继而对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水文学中的联合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地理信息系统与水文模型集成研究述评
万洪涛, 周成虎, 万庆, 刘舒
2001, 12(4): 560-568.
摘要:
从地理信息系统与水文模型的集成方式,水文模型计算域的空间离散等方面讨论了GIS与水文模型的集成问题,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GIS与水文模型集成存在的问题。由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空间数据的需求,又从GIS、RS与水文模型的集成现状与发展讨论了集成研究的目标。
《水科学进展》1999年的科学计量指标分析
范文田
2001, 12(4): 569-570.
摘要: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媒体之一,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国内外交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