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爱民, 刘九夫, 张建云, 王妞, 廖敏涵, 姜广旭.
基于多类型雨量计的降雨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6): 852-86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6.005
|
[2] |
王振龙, 杜明成, 姜翠玲, 王发信, 王怡宁, 周超.
基于人工降雨试验的淮北地区产流产沙差异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4): 507-51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4.006
|
[3] |
贾忠华, 吴舒然, 唐双成, 罗纨, 许青, 邵正宵.
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221-22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9
|
[4] |
彭清娥, 刘兴年, 黄尔, 赵明辉.
四川紫色土区强降雨情况下泥沙输移突增的临界条件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204-21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7
|
[5] |
张质明, 胡蓓蓓, 李俊奇, 王文亮, 王思思.
中国日降雨空间变化对雨水径流源头总量控制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4): 465-47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4.002
|
[6] |
谢颂华, 涂安国, 莫明浩, 刘苑秋.
自然降雨事件下红壤坡地壤中流产流过程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526-53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9
|
[7] |
唐双成, 罗纨, 贾忠华, 李山, 仵艳, 周萌.
雨水花园对暴雨径流的削减效果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6): 787-79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6.004
|
[8] |
王小燕, 王天巍, 蔡崇法, 谢德体.
含碎石紫色土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过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189-195.
|
[9] |
王盛萍, 姚安坤, 赵小婵.
基于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坡面水文连通性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26-533.
|
[10] |
程卫帅.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6): 901-908.
|
[11] |
李春杰, 任东兴, 王根绪, 胡宏昌, 李太兵, 刘光生.
青藏高原两种草甸类型人工降雨截留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 769-774.
|
[12] |
周冠华, 赵永超, 耿修瑞, 李小文.
基于偏振原理的水面反射光的剥离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762-767.
|
[13] |
徐贵泉, 陈长太, 张海燕.
苏州河初期雨水调蓄池控制溢流污染影响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705-708.
|
[14] |
廖朝轩, 蔡耀隆, 黄伟民, Cheng Mow-soung.
雨水滞蓄措施在城区减洪之水文机制及容量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538-542.
|
[15] |
张志山, 魏兴琥, 李新荣, 王新平, 谢忠奎.
黄土高原西北部集雨水利用的投资与效益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813-818.
|
[16] |
刘贤赵, 康绍忠.
黄土区坡地降雨入渗产流过程中的滞后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56-60.
|
[17] |
柯晓新, 杨兴国, 张旭东, 彭素琴.
甘肃中部集水观测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2): 167-173.
|
[18] |
陈惠泉, 毛世民.
水面蒸发系数全国通用公式的验证
. 水科学进展,
1995, 6(2): 116-120.
|
[19] |
陈仲全.
旱作农田沟种植垅覆盖集水试验
. 水科学进展,
1995, 6(3): 243-247.
|
[20] |
顾慰祖.
集水区降雨径流晌应的环境同位素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2, 3(4): 246-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