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小燕, 张明军, 贾文雄, 王圣杰, 张宁.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干湿变化及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2): 151-159.
|
[2] |
贾仰文, 王浩, 甘泓, 游进军, 仇亚琴, 甘治国, 周祖昊, 杨贵羽.
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型开发及其应用——Ⅱ.水资源管理战略研究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9-15.
|
[3] |
窦明, 左其亭, 胡瑞, 李桂秋.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248-254.
|
[4] |
刘恩民, 张代桥, 刘万章, 刘玉洁.
鲁西北平原农田耗水规律与测定方法比较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190-196.
|
[5] |
黄莉新.
江苏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79-883.
|
[6] |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中国西北地区水汽的平流输送和辐合输送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64-169.
|
[7] |
刘宁.
区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治理的符点目标推定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59-864.
|
[8] |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西风带与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432-438.
|
[9] |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27-133.
|
[10] |
朱永华, 夏军, 刘苏峡, 贾绍凤, 丰华丽.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49-654.
|
[11] |
李亚伟, 陈守煜, 傅铁.
基于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6-729.
|
[12] |
贾绍凤, 周长青, 燕华云, 周宏飞, 汤奇成, 张捷斌.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承载能力估算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801-807.
|
[13] |
姚治君, 王建华, 江东, 陈传友.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1): 111-115.
|
[14] |
何惠.
关于西北开发中的几个水资源问题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492-495.
|
[15] |
耿雷华, 黄永基, 郦建强, 陈晓燕.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初析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496-501.
|
[16] |
曾维华, 杨志峰, 蒋勇.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刍议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2): 276-279.
|
[17] |
张国胜, 李林, 时兴合, 徐维新, 董立新, 汪青春.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77-283.
|
[18] |
贾绍凤, 康德勇.
提高水价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分析——以华北地区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49-53.
|
[19] |
李令跃, 甘泓.
试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概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307-313.
|
[20] |
汪党献, 王浩, 尹明万.
水资源水资源价值水资源影子价格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2): 195-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