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10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浅水型河道中扩散器垂向排放的三维数值模拟
槐文信, 柴田敏彦
1999, 10(1): 1-6.
摘要:
采用作者给出的三维紊流模型,结合混合有限分析法及交错网格对浅水型河道中扩散器垂向排放的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重点对该类流动的两个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一是水面的隆起高度,二是在横流情况下的流动转变条件。进而给出了这类排放水面的最小稀释度。这些特征的探讨对废水排入江河的水力设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水环境逆边界逆动态混合控制精确算法
李兰
1999, 10(1): 7-13.
摘要:
根据逆边界逆动态控制理论,将河流水污染动态控制问题提为逆边界逆动态混合控制问题。针对多个或单个污染源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计算,提出了一维对流-扩散方程逆控制的精确算法。该方法与现行最优控制方法相比,其优点是充分考虑了河流沿程的稀释混合容量,并能充分考虑水质动态标准和社会经济变化等因素,可获得动态控制精确解的近似解。
水库三维Fe、Mn迁移模型——阿哈水库实例研究
陈俊合, 陈小红
1999, 10(1): 14-19.
摘要:
通过描述Fe、Mn在水库中的氧化还原变化、吸附、解吸、沉降及再悬浮,考虑水流运动对Fe、Mn迁移变化的影响,研制了水库三维水动力模式及三维Fe、Mn迁移变化模式,从而建立了完整的水库三维Fe、Mn迁移分布模拟模型。该模型在阿哈水库实际运用效果良好。模拟结果表明,水库水流运动整体流速较小,Fe、Mn在水库中平行迁移运动缓慢。进入水库的Fe、Mn负荷大量沉入库底,在水体缺氧条件下,底质中Fe、Mn重新释放,形成明显的Fe、Mn分布垂直梯度,造成水库下层Fe、Mn大大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质量标准。
官厅水库水质模型研究
黄国如, 芮孝芳
1999, 10(1): 20-24.
摘要:
根据官厅水库狭长、水浅和水文、水力、水质迁移扩散等特点与河流相似的事实,采用一维St.Venant方程组模拟其水流状况;采用完全混合反应器概念模拟其水质变化,两者的藕合就构成了官厅水库的水质模型。该模型在模拟官厅水库NH3-N浓度时空变化时,精度令人满意,并已用于官厅水库的水质预测和水质管理。
洪水灾害分析与评估的综合集成方法
魏一鸣, 杨存键, 金菊良
1999, 10(1): 25-30.
摘要: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洪水灾害复杂大系统的概念,讨论了该系统的组成特征及其高维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征和基于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探讨了洪水灾害系统模拟、预测、评估与决策的综合分析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洪水灾害的管理与调控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将有利于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用定量遥感方法监测UNDP试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研究
卜兆宏, 卜宇行, 陈炳贵, 乐兴华, 陈葵, 刘梅影
1999, 10(1): 31-36.
摘要:
简要介绍了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的组成和基本原理,重点叙述了它在小流域治理试区的应用作业和应用结果,并讨论了它的适应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应用前景等。该法的监测模型可与美国近年刊出的RUSLE相媲美,且其因子算式算法系由我国实测资料所建,故更适合我国水土流失实际的应用效果,尤其适用于遥感和GIS数据的微机处理。其应用结果,不仅有比常规调查法和定性遥感法更准确实用的流失总量、各级面积的统计数据和流失现状图,而且还有流失治理规划的防治强度预报图。在UNDP试区应用表明,该法所建立的系统,也可对小流域(大于7km2)每年实施监测,以获水土流失变化动态的准确信息。
GIS支持下计算格网自动生成技术
马千程, 闾国年, 施毅
1999, 10(1): 37-41.
摘要:
计算格网生成是流体力学数值模拟过程中的一项主要工作,以往普遍采用手工剖分方法,其结果对数值模拟产生很大影响。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引入格网生成过程,利用计算机自动生成计算格网,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GIS为主控过程的集成数值模拟环境及其功能。
河床冲刷粗化多步预报模式研究
许全喜, 张小峰, 谈广鸣
1999, 10(1): 42-47.
摘要:
运用概率论与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考虑非均匀沙隐暴效应的泥沙起动概率计算模式,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泥沙起动概率为核心的河床冲刷粗化多步预报模式,该模式可同时满足预报粗化层级配和冲刷深度的要求。实测资料验证表明,此模式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河网非恒定流汊点分组解法
侯玉, 卓建民, 郑国权
1999, 10(1): 48-52.
摘要:
在分析汊点分组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汊点分组解法的一般理论和算法。新方法的特点是可将河网汊点分片编码处理,而且汊点分组后可通过适用于一般分级解法的原汊点水位关系得到新的汊点方程组,新方法的通用性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连续与间歇积水入渗对比试验研究
刘贤赵, 康绍忠
1999, 10(1): 53-58.
摘要:
以黄土沟壑区典型黑垆土连续与间歇入渗对比试验为依据,分析了两者在入渗率、入渗量、水分再分布过程、湿润锋推进速度及推进深度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间歇积水入渗机理。
松性土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
洪大林, 朱立俊, 缪国斌, 唐存本
1999, 10(1): 59-63.
摘要:
指出原状土与散粒体的起动流速、输沙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使得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与天然河道动床模型设计方法有所区别,也复杂得多。提出了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泰州引江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论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并认为该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固壁紊流流速分布指数型公式和阻力规律——(Ⅱ)过渡区
肖勇, 金忠青
1999, 10(1): 64-68.
摘要:
基于相似理论中的不完全自相似假设,研究了固壁紊流流速分布的结构型式。通过对壁面紊流结构的分析,进而给出了固壁紊流包括光滑区、过渡区和粗糙区在内的统一的指数型流速分布公式和阻力规律,并用尼库拉兹的实验资料作了验证。
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陈守煜, 聂相田, 朱文彬, 王国利
1999, 10(1): 69-74.
摘要:
给出一种能反映宏观决策意图的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经用于大连市经济与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取得了满意结果。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参数计算的优化算法
朱春龙
1999, 10(1): 75-78.
摘要:
提出根据非稳定流抽水试验资料确定含水层参数的优化算法。该法不同于现有的配线法,其根据最小二乘法及0.618法原理进行优化计算,从而确定承压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弹性给水度及渗透系数等。优点是计算结果比较客观,计算精度比较高。给出了实例计算及与其他相比较的结果。
现代水荒初探
张家诚, 张沅
1999, 10(1): 79-83.
摘要:
现代水荒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失调的结果,人口迅速增加与城市化是水荒形成的直接原因,只有恢复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水分循环作为这个关系中的环节之一,也将得到调整,人类社会的水分供需问题也会随之解决。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此开创了前景。
金衢盆地旱涝统计特征初步分析
冯利华, 许晓路
1999, 10(1): 84-88.
摘要:
根据527年的旱涝史料分析,得出金衢盆地(金华-衢州盆地)的旱涝具有如下一些统计特征:(1)17世纪是金衢盆地旱涝的频繁期;(2)旱涝存在着多种周期;(3)旱涝具有时间分形结构;(4)旱涝对太阳黑子活动和厄尔尼诺现象具有较好的响应。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齐学斌, 庞鸿宾, 赵辉, 王景雷
1999, 10(1): 89-94.
摘要:
分析了国内外多种水源联合调度、联合管理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作了进一步分析和预测,展望了该研究领域前景。
水科学研究进展
汪静萍, 潘理中
1999, 10(1): 95-99.
摘要:
根据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20多种与水有关的科技期刊1995~1998年刊登的关于水科学研究的论文,回顾和评述了近4年来我国在水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主要进展。认为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但各领域发展不平衡;与国际研究前沿仍有相当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尺度水文循环及其界面过程方面研究较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