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1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河流冲刷过程中表层床沙粗化对不平衡输沙的影响
刘金梅, 王士强, 王光谦
2000, 11(3): 230-234.
摘要:
在分析前人的不平衡输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非均匀沙河床,提出了床沙交换速率的新物理概念,计算研究了不同床沙交换速率时表层床沙的粗化过程及非均匀沙含沙量恢复饱和过程.研究表明,由于较细泥沙的冲刷率总大于较粗泥沙,因此在床面薄层内泥沙随冲刷迅速粗化,致使挟沙力降低,不平衡输沙距离较均匀沙情况大大延长.床沙交换速率愈慢,则冲刷距离愈长.
基于GIS与数学模型集成的泥沙过程可视化分析系统
刘学, 王兴奎, 王光谦
2000, 11(3): 235-240.
摘要:
河流泥沙淤积是许多大江大河洪水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泥沙淤积过程已经建立了大量数学模拟模型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强大的模拟计算能力,但其时空过程数据表现和进一步空间分析能力很弱,现有GIS系统具有很强的时空过程数据可视化表示和空间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与GIS集成,可望解决这个问题,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基于GIS与数学模型集成的泥沙过程可视化分析系统.
对长江芦家河浅滩段演变特性的新认识
陈立, 谢葆玲, 崔承章, 赵云
2000, 11(3): 241-246.
摘要: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芦家河浅滩段退水过程中沙泓冲刷流量(Q=10000~25000m3/s)的持续时间与当年航道发生青黄不接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资料,分析了三峡建库以后来水来沙过程的改变对沙泓冲淤演变的影响趋势.
新型截流式城市污水系统最优控制研究
王林锁, 秦菊芳, A. B. 坦普曼
2000, 11(3): 247-254.
摘要:
分析了一种新型截流式城市污水系统的运行机理及相关因素,建立了系统最优控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可以运用线性规划方法求得系统各分流室各时段内的最优流量分配,从而确定相应的最优控制状态.算例结果显示,所有时段内各分流室的最优控制状态与其位置及相应的污染度系数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对现有的或在建的截流式污水系统的有效运行有指导意义.
BOD5-DO参数反问题偶合模型的研究
李兰, 李志永, 刘金才
2000, 11(3): 254-259.
摘要:
根据反问题理论和离散反演算法建立了BOD5-DO参数反问题偶合模型,并推导出偶合模型的参数解式.对复氧系数、耗氧系数、沉淀-再悬浮系数、光合作用产氧-生物呼吸耗氧系数和自净系数随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计算,为河流水体自净规律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水源地水质评价指数系统的研究
申献辰, 杜霞, 邹晓雯
2000, 11(3): 260-265.
摘要:
水源地水质评价指数系统吸取了国外及我国水质评价方法众家之长,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水质分类、分级的综合指数系统.评价指数系统包括评价依据、综合指数的计算以及评价结果的水质含义和报告方法等.该指数系统计算简单,既易于公众理解,又有评价上的合理性
长江中下游夏季特大旱涝预测研究
李永康, 陈方维, 马开玉, 陆菊中
2000, 11(3): 266-271.
摘要:
利用1951~1995年的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梅雨期(6~7月)和夏季(6~8月)旱涝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大涝(旱)和特大涝(旱)年前期大气环流的各种因子的特征,进而确定可供预测旱涝趋势的若干环流因子.
黄河上游径流与太平洋海温场关系及其预测应用
彭梅香, 葛朝霞, 王怀柏
2000, 11(3): 272-276.
摘要:
根据北太平洋网格点月平均海温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海面水温场与黄河上游年径流量丰枯的联系,并探讨了海温异常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同时建立了回归方程,利用海温资料对黄河上游年径流量作长期预测试验,效果良好.
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
张国胜, 李林, 时兴合, 徐维新, 董立新, 汪青春
2000, 11(3): 277-283.
摘要:
通过对1961年以来黄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的分析,发现黄河源区进入8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1998年的年平均气温竟达到-2.1℃,是40年来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进入90年代,春季和夏季温度急剧回升.黄河上游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及秋季降水量无明显的变化趋势,且其年际间的波动趋于缓和;冬季(12~2月)和春季(3~5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夏季(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却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同时,分析了38年黄河上游径流量及其与流域降水、气温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干旱气候对黄河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与黄河上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有着一致性,说明汛期降水量的减少是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最直接的气候因子.
北极海冰对黄河上游汛期水量丰枯的影响分析
李和平, 徐友明, 饶素秋
2000, 11(3): 284-290.
摘要:
从北半球的冷源出发,以半球尺度来考虑北极海冰对黄河上游水量丰枯的影响,通过对北极海冰与黄河上游汛期水量的统计分析揭示其相关关系,并探讨北极海冰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黄河上游水量的物理机制.
具有预见期的洪水演算方法研究
芮孝芳, 王伶俐
2000, 11(3): 291-295.
摘要:
利用线性运动波方程数值解的数值扩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模拟扩散波物理扩散的观点来建立洪水演算方法,是一条不同于通过槽蓄理论建立洪水演算方法的新途径.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差分格式,导出了一种新的本身具有预见期的洪水演算方法,不仅给出了用数值扩散模拟物理扩散的条件,而且给出了保证计算成果稳定性的条件.提供的计算实例表明,该法可取得具有一定预见期的令人满意的预报成果
感潮河段水位过程预报探讨
宋立松, 魏高峰
2000, 11(3): 302-306.
摘要:
感潮河段水位过程同时受径流、潮流影响,其预报较为困难.将水位过程视为时间序列,用不同的模型进行了预报比较,认为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水位预报可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高水位预报可采用ARMA(2,1)模型,而对洪水作用为主的河道,各模型的预报能力均有待提高
试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概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李令跃, 甘泓
2000, 11(3): 307-313.
摘要:
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内涵出发,研讨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内涵、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承载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规范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江苏资源水利的实践及发展趋势
陈锡林
2000, 11(3): 314-320.
摘要:
就江苏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阶段进展和资源水利初级阶段的实践,以较多实例总结资源水利阶段的7个特征,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研究了江苏资源水利的发展趋势.
西藏易贡特大山体滑坡及其减灾措施
万海斌
2000, 11(3): 321-324.
摘要:
分析了西藏易贡河扎木弄沟2000年4月9日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的成因、堵塞河流的机理,以及滑坡堆积体堵塞河道后水位急剧上升可能形成的灾害.介绍了采取抢险减灾的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预案实施后泄水情况.
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热盐耦合运动规律模拟研究进展
李春友, 任理, 李保国
2000, 11(3): 325-332.
摘要:
分别从等温和非等温水盐动态模拟以及覆盖边界层三个方面,以秸秆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热、盐耦合运动规律模拟研究为重点,介绍了50年代以来土壤水热盐数学模拟的研究成果,并简要论述了有关模型的特点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包气带水气二相流国外研究综述
彭胜, 陈家军, 王金生, 王志明, 李书绅
2000, 11(3): 333-338.
摘要:
与传统的包气带中水流研究相比,水气二相流更准确地描述了包气带中的水与空气的流动情况,这对更好地了解固体废物处置场中污染物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一相流明显不同的是,二相流考虑了空气的运动及其对水流的作用.根据国外近几十年来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入渗过程中水的流动、空气对水流的影响及空气本身的压力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不同作者研究结果的差别.
GIS技术及其在区域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赵玉霞, 赵俊琳
2000, 11(3): 339-344.
摘要:
系统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指出GIS技术目前已到了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在很多领域,GIS技术将不再是限制其使用的第一因子,其使用将更多地受到所研究领域数据可得性及研究水平等的限制.并在回顾和分析GIS技术在区域水环境领域的几个典型应用案例的基础上,指出了GIS技术在区域水环境领域应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于中国南水北调的思考
刘国纬
2000, 11(3): 345-350.
摘要:
指出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一项水资源配置工程,而且也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向华北平原调水是属于相机补水性质,而向西北调水是持续供水性质的;建议采用最小风险概念作为南水北调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之一.
以地形为基础的流域水文模型——TOPMODEL及其拓宽应用
郭方, 刘新仁, 任立良
2000, 11(3): 396-301.
摘要:
介绍了TOPMODEL的基本理论与理论基础及模型利用地形指数的不同空间分布,模拟水文响应的特性.由于以往TOPMODEL的应用只限于山坡尺度范围,本文试探将其应用范围拓宽,选择淮河流域为例,考察其在一般流域上的应用效果,并将TOPMODEL与新安江模型作了初步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