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13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污染河道对沿岸地下水环境影响规律研究
王超, 李勇, 包振琪
2002, 13(5): 535-541.
摘要:
以江苏奎河为例,观测研究奎河污染物CODCr、NH4+-N、NO3--N、Cl-入渗进入地下水中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分析河道沿岸土壤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结果表明:河床的土壤对污染物CODCr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对NH4+-N亦有较高的去除率.河道中的NO3--N在入渗过程中虽有一定的去除率,但由于NH4+-N、NO2--N等污染因子转化成NO3--N,因此该浓度不一定会明显降低.Cl-是保守性污染因子,入渗过程中虽有一定的去除率,但仍对沿岸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当污染河道中污染因子是保守性物质时,必须考虑对沿岸地下水源地的影响.
水动力学条件对复氧过程的影响研究
李然, 李嘉, 李克锋, 傅晓英
2002, 13(5): 542-546.
摘要:
通过水槽实验对紊动水体复氧规律进行了研究.将氧通量理论应用于紊动水体复氧过程的研究,得到了紊动水体表面传质系数.数值模拟研究了实验流场分布和紊动特性,得出了紊动水体表面传质系数与流速和紊动动能的关系式.不同工况的实验资料验证表明了紊动复氧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
张建云
2002, 13(5): 547-551.
摘要:
描述了土壤侵蚀的物理过程,分析了影响土壤侵蚀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包括降雨径流模型、土壤侵蚀模型和畜禽污染模型的非点源污染模拟模型(NPSP),并介绍了该模型在爱尔兰Dodder流域的应用.
钱塘江尖山河段北岸治江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卢祥兴, 韩曾萃
2002, 13(5): 552-556.
摘要: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模计算和比尺模型试验等手段,研究比较尖山河段顺直和弯曲两种河势对钱塘江河口上游河床冲淤、潮汐、潮流、涌潮、盐水入侵等重要环境因子的差异.从钱塘江河口治理“减少进潮量、增大山潮水比值”的原则及多目标综合开发治理的目标和消除治理过程中已出现的不利因素考虑,应该采取弯曲河势更为有利.
汉江水华问题研究
窦明, 谢平, 夏军, 沈晓鲤, 方芳
2002, 13(5): 557-561.
摘要:
概述了汉江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三次水华现象的特征,并从水质条件、气温、水文情势三个方面分析了诱发水华的成因机理.针对水质污染控制和汉江水量调配对水华所带来的影响,探讨水华预防措施.其结论为:尽快治理汉江富营养化污染是解决水华问题的关键;考虑到兴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对汉江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将工程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黄河下游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
许炯心
2002, 13(5): 562-568.
摘要:
研究了黄河下游1950-1960年、1969-1985年144次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结果表明:泥沙输移比(SDR)随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和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存在着一个使泥沙的输移比达到最大值的最优洪水流量级(4000m3/s左右);场次洪水泥沙输移比与场次洪水最大含沙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当最大含沙量(Cmax)>300kg/m3时,泥沙输移比(SDR)<0.50,说明高含沙洪水的输移比是很低的.上中游不同源区的洪水对下游的SDR有显著的差异.来自河口镇以上清水区洪水的SDR大多数大于0.60;来自多沙细沙区洪水的SDR都大于0.50;来自多沙粗沙区洪水的SDR则小于0.50.黄河下游SDR与来自不同来源区洪水的搭配关系有关,SDR随来自粗泥沙区来沙量比例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个峰值,与之相对应的粗泥沙区沙量百分比为50%;对于细泥沙区来沙量比例而言,情形类似,与SDR峰值相对应的细泥沙区来沙量百分比为40%.
中国水安全系统模拟及对策比较研究
张巧显,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王效科, 闵庆文, 付国斌, 苗鸿
2002, 13(5): 569-577.
摘要:
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了中国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中国水安全动态模型.模型从生命安全、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系统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六个子安全出发,在按常规发展的模拟,技术革新模拟,体制改革和引为诱导模拟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拟四种不同情景下进行系统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加速技术创新,增强水生态和节水意识,加强水管理,中国水安全才能得以保证.
水利经济系统运行评价指标的动力学模型
顾强生, 施斌, 谢能刚
2002, 13(5): 578-582.
摘要:
根据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了相应于工程动力系统中能量指标的水利经济系统运行效益的动力学评价模型,提出了水利经济系统的“弹性”、“质量”等模态特征量及“动能”、“势能”等系统特征量的表达形式,并应用于江苏水利经济系统的实证分析,计算结果反映了所建能量指标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分时电价下多用途水库的运用方式研究
马光文, 王黎, 过夏明
2002, 13(5): 583-587.
摘要:
提出了考虑丰枯、峰谷分时电价因子的多用途水库水电站优化调度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求解.通过四川省紫坪铺水库的运用研究表明,是否考虑分时电价对水库的运用方式会产生较大影响.分时电价调度模型可使电站可靠出力提高,能够达到水资源合理利用,有利于调节水电站开发,并能较好地协调发电与供水矛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PIV在横流中的湍射流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姜国强, 张晓元, 李炜
2002, 13(5): 588-593.
摘要:
利用粒子图象测速技术(PIV),对横流中具有复杂结构流动的湍射流进行了详细观测.实验给出了射流沿程发展情况和由断面最大流速连线形成的轨迹线方程,研究中还发现射流尾迹区中的大尺度结构与圆柱绕流有很大区别.
DPIV相关分析中相关窗口大小的确定
吴龙华, 严忠民, 唐洪武
2002, 13(5): 594-598.
摘要:
在数字粒子图像测速系统(DPIV)中,目前常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获取粒子图像中的运动信息,其中相关窗口尺寸参数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相关分析方法的分析,依据采样定理提出了确定相关分析窗口尺寸的新依据.通过对絮凝池水流流场的量测验证表明,采用该方法具有分析结果精度高、可靠性强的特点.
渤海海冰动力学中的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季顺迎, 岳前进, 姚征
2002, 13(5): 599-604.
摘要:
在粘塑性海冰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将Kelvin-Voigt粘弹性本构理论引入到海冰动力学中,进而建立了粘弹塑性海冰本构模型.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渤海海冰在小应变和小应变率条件下的粘弹性力学行为,同时还考虑了大应变率下的海冰粘塑性力学行为.对渤海辽东湾海冰进行了48h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粘弹塑性海冰本构方程较Hibler的粘塑性本构模型可更好地处理渤海的冰间相互作用,提高海冰数值模拟的计算精度.
相间相互作用原理与土壤水动力学基本方程
邵龙潭
2002, 13(5): 605-610.
摘要:
进一步阐明了多相介质力学分析的相间相互作用原理.应用相间相互作用原理重新推导了饱和土壤和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控制方程,使两者具有统一的表达形式和理论基础.说明了达西定律的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非饱和土壤导水系数与饱和土壤渗透系数之间关系的表达式,该表达式在饱和条件下退化为饱和土的渗透系数.引用大连地区亚粘土和硅微粉在非饱和稳态渗流条件下的渗透试验结果验证了导水系数和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
CT扫描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
冯杰, 郝振纯
2002, 13(5): 611-617.
摘要:
对含有各种大孔隙的原状土柱和已知直径大孔隙的填充土柱进行CT扫描实验,阐明CT扫描原理和过程,对CT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大孔隙数目、大小、形状和连通性在土柱横断面和纵断面上的分布.采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和Mapinfo分析结果表明:CT扫描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非破坏性的确定土壤大孔隙分布的方法.
利用地下水库蓄水的初步认识
杜汉学, 常国纯, 张乔生, 庄延革
2002, 13(5): 618-622.
摘要:
论述了地下水库的概念、蓄水原理及理论基础、蓄水基础条件和方法及重大蓄水效益.建议建设地下水库蓄水示范工程,推广利用地下水库蓄水,以缓解一些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利用地下水库蓄水除具备水文地质基础条件外,还必须修建水利工程.因此,它是水文地质学和水利工程学的交叉和结合,将来可能发展成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地下水库蓄水工程学”.
西北干旱地区凝结水试验研究
郭占荣, 韩双平
2002, 13(5): 623-628.
摘要:
采用称重法,分别在非冻结期和冻结期,对不同土质的土样进行凝结水观测试验,分析讨论凝结水发生的条件、凝结水发生的时间、凝结水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积雪条件下的凝结水、凝结水的数量及其变化以及凝结水的生态环境意义,研究成果对于认识干旱地区凝结水的形成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普拉特河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的现场测定
束龙仓, CHEN Xun-hong
2002, 13(5): 629-633.
摘要:
竖管测定法可现场测定河床的渗透系数.采用人工梯度法和自然梯度法两种方法,对普拉特河位于卡尼市(KearneyCity)东南河段河床的垂直、水平和任意方向的渗透系数进行了野外现场测定.10个测点的垂向渗透系数的平均值为30.51m/d,一个测点的水平方向渗透系数为97.2m/d,其各向异性比率约为3.结果表明:普拉特河床沉积物剖面上具有一定的各向异性,平面上为非均匀介质.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土石围堰挡水导流风险分析
胡志根, 刘全, 贺昌海, 肖焕雄, 周宜红, 傅峥, 李定葵, 郑家祥
2002, 13(5): 634-638.
摘要:
运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施工洪水入库过程和导流建筑物泄流的随机性,通过仿真分析确定上游围堰堰前水位变化过程及其分布函数.在此基础上,根据导流建筑物的设计规模确定导流系统的风险.通过实例验证分析说明,研究方法和计算模型是可靠的、适用的.
深筒式消力井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刘焕芳, 苏萍, 李强
2002, 13(5): 639-642.
摘要:
结合一个深筒式消力井工程的水力学模型试验,说明在高水头、小流量条件下,当水流从管道水流转换为明渠水流时,深筒式消力井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消能措施.深筒式消力井能承受输水管道很高的水头,与消力井进水管上安装有控制阀门密切相关.结合理论分析说明,输水管道的压力水头大部分耗散或损失在阀门处,阀门是消力井工程的关键部位,其开度应随压力水头的变化而变化;试验表明消力井出水管出口处的流速呈外弯大、内弯小的流速分布.
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影响的研究进展
冯宝平, 张展羽, 张建丰, 汪志荣
2002, 13(5): 643-648.
摘要:
综述了温度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温度影响的机理和考虑温度影响的土壤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以及目前所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同时提出了本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展望.
非点源污染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薛金凤, 夏军, 马彦涛
2002, 13(5): 649-656.
摘要:
污染物在径流形成过程中的迁移和转化是很复杂的,为了有效地防止和控制降雨径流污染,必须对这个复杂过程进行分析、模拟和预测.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和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GIS与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结合及在模型中引入模糊理论、不确定性分析、风险管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在非点源污染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落后,有待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