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晨笛, 李志威, 王兆印.
碰撞作用下单个阶梯-深潭稳定性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5): 705-71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5.008
|
[2] |
余明辉, 陈曦, 魏红艳, 胡呈维, 吴松柏.
不同近岸河床组成情况下岸坡崩塌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2): 176-18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2.002
|
[3] |
李洁, 夏军强, 邓珊珊, 张晓雷.
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段滩岸崩退过程及特点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517-52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8
|
[4] |
李国敏, 余明辉, 陈曦, 胡呈维.
均质土岸坡崩塌与河床冲淤交互过程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66-7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9
|
[5] |
孙东坡, 刘明潇, 张晓雷, 孙羽.
冲积性河流河床冲淤调整对洪水泥沙过程的响应——以黄河游荡型河段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68-676.
|
[6] |
余明辉, 郭晓.
崩塌体水力输移与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77-683.
|
[7] |
余明辉, 申康, 吴松柏, 魏红艳.
水力冲刷过程中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5): 675-682.
|
[8] |
孙东坡, 杨真真, 张立, 李彬.
基于能量耗散关系的黄河内蒙段河床形态调整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5): 653-661.
|
[9] |
杨志峰, 于世伟, 陈贺, 佘敦先.
基于栖息地突变分析的春汛期生态需水阈值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567-574.
|
[10] |
姚文艺, 郑艳爽, 张敏.
论河流的弯曲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533-540.
|
[11] |
李祚泳, 郭淳, 汪嘉杨, 李燕.
突变模型势函数的一般表示式及用于富营养化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101-106.
|
[12] |
刘杰, 陈吉余, 徐志扬.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605-612.
|
[13] |
张春燕, 陈立, 张俊勇, 王志国.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56-360.
|
[14] |
姚文艺, 杨邦柱.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河床演变对河道整治的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24-329.
|
[15] |
杨具瑞, 方铎, 何文社, 刘兴年.
推移质输沙率的非线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36-40.
|
[16] |
汪富泉, 曹叔尤, 丁晶.
河湾形态演变的自组织及其稳定性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7-16.
|
[17] |
尹学良, 梁志勇, 陈金荣.
黄河下游的过去和未来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13-118.
|
[18] |
王士强.
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193-199.
|
[19] |
万兆惠, 宋天成.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在黄河下游应用的讨论
. 水科学进展,
1993, 4(2): 120-126.
|
[20] |
曹叔尤, 方铎.
河流动力学进展
. 水科学进展,
1992, 3(4): 319-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