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夏露, 宋孝玉, 符娜, 李怀有, 李垚林.
陇东黄土塬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侵蚀产沙的降雨阈值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6): 828-83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6.008
|
[2] |
赵春红, 高建恩.
坡面不同侵蚀沟断面特征及水力几何形态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1): 22-3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1.003
|
[3] |
张攀, 唐洪武, 姚文艺, 孙维营.
细沟形态演变对坡面水沙过程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4): 535-54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4.007
|
[4] |
康宏亮, 王文龙, 薛智德, 郭明明, 李建明, 白芸, 邓利强, 李艳富.
陕北风沙区含砾石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产沙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2): 256-26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2.011
|
[5] |
谢颂华, 涂安国, 莫明浩, 刘苑秋.
自然降雨事件下红壤坡地壤中流产流过程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526-53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9
|
[6] |
张攀, 姚文艺, 唐洪武, 肖培青.
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细沟形态演变与量化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51-5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7
|
[7] |
王盛萍, 姚安坤, 赵小婵.
基于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坡面水文连通性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26-533.
|
[8] |
王小燕, 王天巍, 蔡崇法, 谢德体.
含碎石紫色土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过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189-195.
|
[9] |
和继军, 宫辉力, 李小娟, 蔡强国.
细沟形成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90-97.
|
[10] |
张向炎, 史学正, 于东升, 王洪杰, 刘振波, 张文太.
前期土壤含水量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性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23-29.
|
[11] |
李鹏, 李占斌, 郑良勇.
黄土坡面径流侵蚀产沙动力过程模拟与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444-449.
|
[12] |
李元寿, 王根绪, 王一博, 王军德, 贾晓红.
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616-623.
|
[13] |
宋炜, 刘普灵, 杨明义.
利用REE示踪法研究坡面侵蚀过程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197-201.
|
[14] |
丁文峰, 李占斌, 丁登山, 庄大昌.
坡面细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1): 19-23.
|
[15] |
蔡强国, 朱远达, 王石英.
几种土壤的细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1): 12-18.
|
[16] |
王文龙, 雷阿林, 李占斌, 唐克丽.
土壤侵蚀链内细沟浅沟切沟流动力机制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71-475.
|
[17] |
钟德钰, 王士强, 王光谦.
细颗粒对粗颗粒床沙质输沙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1-6.
|
[18] |
李小雁, 龚家栋, 高前兆.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516-523.
|
[19] |
张小峰, 许全喜, 裴莹.
流域产流产沙BP网络预报模型的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17-22.
|
[20] |
郭俊克, 惠遇甲.
Einstein床沙质输移理论的再研究——关于细颗粒床沙质输沙率的计算
. 水科学进展,
1991, 2(2): 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