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宇, 李铁键, 李家叶, 钟德钰.
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对三江源雨季水汽输送及降水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3): 348-35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3.005
|
[2] |
宋献方, 唐瑜, 张应华, 马英, 韩冬梅, 卜红梅, 杨丽虎, 刘飞.
北京连续降水水汽输送差异的同位素示踪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4): 488-49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4.002
|
[3] |
唐国强, 李哲, 薛显武, 胡庆芳, 雍斌, 洪阳.
赣江流域TRMM遥感降水对地面站点观测的可替代性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3): 340-34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3.005
|
[4] |
张少杰, 江玉红, 杨红娟, 刘敦龙.
基于水文过程的泥石流预报中前期有效降水量的确定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34-4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5
|
[5] |
冯芳, 李忠勤, 金爽, 冯起, 刘蔚.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降水δ18O和δD 特征及水汽来源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5): 634-641.
|
[6] |
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黄河流域夏季有效降水转化率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46-354.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8.016
|
[7] |
刘向培, 王汉杰, 刘金波.
区域气候模式分辨率对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5): 615-623.
|
[8] |
赵传成, 丁永建, 叶柏生, 赵求东.
天山山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其估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315-322.
|
[9] |
徐学选, 张北赢, 田均良.
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16-22.
|
[10] |
李廷勇, 李红春, 沈川洲, 杨朝秀, 李俊云, 衣成城, 袁道先, 王建力, 谢世友.
2006~2008年重庆大气降水δD和δ18O特征初步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6): 757-764.
|
[11] |
梁宏, 刘晶淼, 张人禾, 曹玉静, 李文静.
拉萨河谷大气水汽日变化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3): 335-342.
|
[12] |
张文纲, 李述训, 庞强强.
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168-176.
|
[13] |
郭洁, 李国平, 黄文诗, 陈娇娜, 郝丽萍, 杨东.
不同类型降雨过程中GPS可降水量的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 763-768.
|
[14] |
张杰, 李栋梁, 何金梅, 王小燕.
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319-326.
|
[15] |
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地基GPS遥感的成都地区夏季可降水量的日循环合成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60-163.
|
[16] |
许炯心, 孙季.
近50年来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入海径流通量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90-695.
|
[17] |
贾玉连, 施雅风, 范云崎.
水能联合方程恢复流域古降水量时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以青海湖全新世大暖期古降水量推算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3): 324-330.
|
[18] |
陈乾, 杨兰芳, 韩涛.
用GMS卫星资料反演复杂地形下的降水率
. 水科学进展,
1997, 8(4): 353-358.
|
[19] |
毛凤莲.
北京天津等地气温降水量历史资料诊断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37-41.
|
[20] |
高国栋, 翟盘茂.
长江流域旱涝典型年大气水汽输送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