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史常乐, 牛兰花, 赵国龙, 杜林霞.
三峡大坝—葛洲坝河段水沙变化及冲淤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6): 875-88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6.007
|
[2] |
假冬冬, 陈诚, 牛晨曦, 张幸农.
岸滩侧蚀崩塌速率的试验量测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4): 537-54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4.009
|
[3] |
吴保生, 刘可晶, 申红彬, 周丽艳.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3): 311-32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3.002
|
[4] |
孙东坡, 刘明潇, 张晓雷, 孙羽.
冲积性河流河床冲淤调整对洪水泥沙过程的响应——以黄河游荡型河段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68-676.
|
[5] |
韩剑桥, 孙昭华, 冯秋芬.
江心洲头部冲淤动力临界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6): 842-848.
|
[6] |
卢陈, 袁丽蓉, 高时友, 陈荣力, 苏波.
潮汐强度与咸潮上溯距离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51-257.
|
[7] |
申红彬, 吴保生, 郑珊, 李文文.
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与有效输沙流量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4): 477-482.
|
[8] |
章卫胜, 张金善, 林瑞栋, 宗虎城.
中国近海潮汐变化对外海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43-250.
|
[9] |
季荣耀, 陆永军, 左利钦.
曹妃甸老龙沟潮汐通道拦门沙演变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5): 645-652.
|
[10] |
辛沛, 金光球, 李凌.
潮汐作用下盐沼孔隙水流动及溶质运移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379-384.
|
[11] |
姚文艺, 郜国明.
黄河下游洪水冲淤相对平衡的分组含沙量阈值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4): 467-474.
|
[12] |
许炯心.
含沙量和悬沙粒径变化对长江宜昌-汉口河段年冲淤量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67-73.
|
[13] |
张学庆, 孙英兰.
三维质点追踪模型及其在胶南海域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73-876.
|
[14] |
黄家柱, 尤玉明.
长江南通河段卫星遥感水深探测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2): 235-238.
|
[15] |
徐福敏, 严以新, 茅丽华.
长江口九段沙下段冲淤演变水动力机制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2): 166-171.
|
[16] |
芮孝芳, 陈洁云, 常星源, 聂秀敏, 宋志林.
冲淤河道水位预报模型及其应用
. 水科学进展,
1998, 9(3): 245-251.
|
[17] |
陆永军, 袁美琦.
潮汐河口二维动床紊流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8, 9(2): 151-158.
|
[18] |
王士强.
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193-199.
|
[19] |
韩晓宏, 赵明才.
中国近海潮波图计算与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1-7.
|
[20] |
杨志峰, 周雪漪, 许协庆.
潮汐环境中垂向湍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2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