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科翰, 徐梦珍, 张晨笛, 王兆印.
阶梯-深潭结构对沟道稳定性的作用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22, 33(6): 978-98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2.06.012
|
[2] |
顾继一, 陆永军, 刘怀湘, 谭寓宁, 黄廷杰, ZHUMingcheng, 段光磊.
东江沙卵石河床浅滩-深潭序列水沙演变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22, 33(1): 111-12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2.01.011
|
[3] |
张光辉.
对坡面径流挟沙力研究的几点认识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151-15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1
|
[4] |
程永舟, 潘昀, 蒋昌波, 李青峰.
破碎波作用下沙质海床床面形态变化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253-259.
|
[5] |
余明辉, 申康, 吴松柏, 魏红艳.
水力冲刷过程中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5): 675-682.
|
[6] |
雷文韬, 夏军强, 谈广鸣.
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数学模型相关问题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197-204.
|
[7] |
付旭辉, 杨胜发.
卵砾石沙波临界水流条件的水槽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3): 379-385.
|
[8] |
假冬冬, 张幸农, 应强, 陈长英, 张思和.
流滑型崩岸河岸侧蚀模式初探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6): 813-817.
|
[9] |
韩其为, 陈绪坚, 薛晓春.
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512-523.
|
[10] |
王家生, 陈立, 范北林, 柴晓玲.
河流水化学特性与流域泥沙输移的相关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658-662.
|
[11] |
李光录, 吴发启, 庞小明, 赵小风.
泥沙输移与坡面降雨和径流能量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868-874.
|
[12] |
姚冠荣, 高全洲.
河流碳输移与陆地侵蚀-沉积过程关系的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1): 133-139.
|
[13] |
钟德钰, 王光谦, 丁赟.
沙质河床冲刷过程中床沙级配的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2): 223-229.
|
[14] |
孙东坡, 朱岐武, 张耀先, 张晓松.
弯道环流流速与泥沙横向输移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61-66.
|
[15] |
许炯心, 孙季.
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泥沙输移比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1): 29-34.
|
[16] |
刘金梅, 王光谦, 王士强.
沙质河道冲刷不平衡输沙机理及规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63-568.
|
[17]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5): 562-568.
|
[18] |
刘金梅, 王士强, 王光谦.
河流冲刷过程中表层床沙粗化对不平衡输沙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30-234.
|
[19] |
李国庆, 孙东坡.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对下游冲积性河道的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6, 7(2): 151-157.
|
[20] |
何青, 万兆惠.
黄河下游限制弯曲段河道冲淤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4, 5(2): 119-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