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晏自立, 徐元, 李丹勋.
推移质翻越低坝输移特性的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3): 356-36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3.005
|
[2] |
李瑶, 杨胜发, 付旭辉.
弯曲溢洪道挑流消能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3): 413-42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3.011
|
[3] |
罗铭, 黄尔, 王协康, 杨奉广.
山区卵砾石河道水流阻力计算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3): 404-41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3.010
|
[4] |
罗铭, 张焕, 丁锐, 黄尔, 杨奉广.
山区阶梯式河道水流阻力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5): 719-72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5.012
|
[5] |
徐元, 朱德军, 孟震, 李丹勋.
河床粗化过程中推移质输移特征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3): 339-34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3.005
|
[6] |
李志威, 颜旭, 潘保柱, 余国安, 王兆印.
山区河流河床结构表征新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6): 799-80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6.005
|
[7] |
周招, 王均星, 梁砚, 张文传.
深尾水消力池非完全宽尾墩消能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5): 729-73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5.010
|
[8] |
张晨笛, 李志威, 王兆印.
碰撞作用下单个阶梯-深潭稳定性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5): 705-71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5.008
|
[9] |
李志威, 王兆印, 张晨笛, 余国安, 张康, 漆力健.
人工阶梯-深潭破坏案例与稳定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6): 820-82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6.008
|
[10] |
李文哲, 王兆印, 李志威, 张晨笛, 吕立群.
阶梯-深潭系统的水力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374-382.
|
[11] |
张磊, 钟德钰, 王光谦, 吴保生.
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推移质输沙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5): 692-698.
|
[12] |
尹则高, 郑清鑫, 王乐, 曹先伟.
渐缩渐扩洞塞消能和空化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87-694.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10
|
[13] |
陆彦, 陆永军, 李寿千.
渗流边界上推移质输沙率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2): 215-221.
|
[14] |
刘怀湘, 王兆印, 陆永军, 余国安.
山区下切河流地貌演变机理及其与河床结构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367-372.
|
[15] |
彭勇, 张建民, 许唯临, 刘善均, 王韦.
前置掺气坎式阶梯溢洪道掺气水深及消能率的计算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1): 63-68.
|
[16] |
吴时强, 吴修锋, 周辉, 陈惠玲.
底流消能方式水电站泄洪雾化模型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1): 84-88.
|
[17] |
焦爱萍, 刘沛清, 刘宪亮.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不同流量比两股射流水垫塘的消能特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238-244.
|
[18] |
杨具瑞, 方铎, 何文社, 刘兴年.
推移质输沙率的非线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36-40.
|
[19] |
李艳红, 周华君, 时钟.
山区河流平面二维流场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24-429.
|
[20] |
李中枢, 潘艳华, 韩连超, 常志涛.
宽尾墩联合消能工体型选择及水力特性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8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