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乐, 杨文发, 张录军, 李春龙, 张方伟.
北极海冰对长江流域主汛期降雨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5): 623-63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5.002
|
[2] |
王强, 许有鹏, 王跃峰, 王杰, 周才钰, 傅维军, 赵艳.
中国东部不同特征小流域水文对比观测试验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4): 467-47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4.002
|
[3] |
周平, 周玉良, 金菊良, 蒋尚明, 吴成国.
水文双变量重现期分析及在干旱中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3): 382-39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3.008
|
[4] |
王煜, 尚文绣, 彭少明.
基于水库群预报调度的黄河流域干旱应对系统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2): 175-18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2.003
|
[5] |
张录军, 王乐, 邢雯慧, 黄勇, 张雅琦, 刘树棣.
分辨率和陆面方案对长江流域短期气候预测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6): 800-80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6.002
|
[6] |
郭生练, 郭家力, 侯雨坤, 熊立华, 洪兴骏.
基于Budyko假设预测长江流域未来径流量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151-16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01
|
[7] |
杨传国, 陈喜, 张润润, 胡琪, 余钟波, 郝振纯, 林朝晖.
淮河流域近500年洪旱事件演变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03-510.
|
[8] |
高超, 陈实, 翟建青, 张正涛, 刘青.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36-44.
|
[9] |
冶运涛, 梁犁丽, 龚家国, 蒋云钟, 王浩.
长江上游流域降水结构时空演变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164-171.
|
[10] |
刘宁.
中国干旱预警水文方法探析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444-450.
|
[11] |
严登华, 袁喆, 杨志勇, 王勇, 于赢东.
1961年以来海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1): 34-41.
|
[12] |
鞠琴, 郝振纯, 余钟波, 徐海卿, 江微娟, 郝洁.
IPCC AR4气候情景下长江流域径流预测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4): 462-469.
|
[13] |
孟玉川, 刘国东.
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3): 327-334.
|
[14] |
张强, 陈桂亚, 许崇育, 许有鹏, 刘春玲, 姜彤.
长江流域水沙周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原因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1): 80-85.
|
[15] |
姜彤, 苏布达, MARCO Gemmer.
长江流域降水极值的变化趋势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650-655.
|
[16] |
储开凤, 汪静萍.
中国水文循环与水体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68-474.
|
[17] |
王艳君, 姜彤, 许崇育.
长江流域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30-833.
|
[18] |
储开凤, 汪静萍.
我国水文循环与地表水研究进展(1998-2001年)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408-413.
|
[19] |
王可丽, 程国栋, 江灏, 张立杰.
祁连山-黑河流域水循环中的大气过程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91-97.
|
[20] |
高国栋, 翟盘茂.
长江流域旱涝典型年大气水汽输送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