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林林, 夏军强, 邓珊珊, 周美蓉, 李志威.
长江中游荆江段非均匀悬沙恢复饱和系数
. 水科学进展,
2021, 32(5): 727-73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1.05.008
|
[2] |
丁一汇, 柳艳菊, 宋亚芳.
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与洪涝灾害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5): 629-64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5.001
|
[3] |
熊海滨, 孙昭华, 李明, 陈立.
清水冲刷条件下长江中游沙卵石河段局部卵石淤积成因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4): 524-53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4.006
|
[4] |
刘鑫, 夏军强, 周美蓉, 邓珊珊.
长江中游动床阻力计算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4): 535-54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4.007
|
[5] |
假冬冬, 夏海峰, 陈长英, 张幸农.
岸滩侧蚀对航道条件影响的三维数值模拟——以长江中游太平口水道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2): 223-23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2.007
|
[6] |
姚仕明, 王洪杨, 毛北平.
长江中游城汉河段推移质输沙率计算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3): 329-33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3.002
|
[7] |
关铁生, 王家祁.
20世纪暴雨和洪水极值的年代际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89-94.
|
[8] |
刘国纬, 沈国昌.
中国年最大致洪暴雨落区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51-159.
|
[9] |
陆永军, 王兆印, 左利钦, 朱立俊.
长江中游瓦口子至马家咀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227-234.
|
[10] |
李国平, 黄丁发, 刘碧全.
地基GPS遥感的成都地区夏季可降水量的日循环合成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60-163.
|
[11] |
王家祁, 姚惠明, 关铁生.
暴雨和降水偏态系数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3): 365-370.
|
[12] |
徐枝芳, 党人庆, 葛文忠.
卫星资料在暴雨数值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460-467.
|
[13] |
李长安, 张玉芬.
长江中游洪水沉积特征与标志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4): 485-488.
|
[14] |
殷瑞兰, 沈泰.
浅论长江中游洪灾高危险性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745-751.
|
[15] |
王同生.
99洪水和对进一步治理太湖的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87-94.
|
[16] |
胡四一, 施勇, 戚晨, 王银堂, 吴永祥.
1998年长江中游洪水系统反演及高洪水位形成原因探讨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42-250.
|
[17] |
王家祁, 顾文燕, 姚惠明.
中国降水与暴雨的季节变化
. 水科学进展,
1997, 8(2): 108-116.
|
[18] |
王家祁, 沈国昌, 耿雷华, 顾文燕, 姚惠明.
中国热带气旋暴雨洪水的分布和水文特性
. 水科学进展,
1995, 6(2): 121-126.
|
[19] |
钱步东, 范钟秀.
1991年6月~7月太湖及里下河地区连续暴雨过程中雨团活动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4, 5(3): 193-199.
|
[20] |
黄嘉佑.
夏季逐月500hPa高度场与我国降水的关系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1, 2(1): 5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