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忠华, 吴舒然, 唐双成, 罗纨, 许青, 邵正宵.
雨水花园集中入渗对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221-22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9
|
[2] |
鲍振鑫, 张建云, 刘九夫, 王国庆, FU Guobin, 贺瑞敏, 严小林.
基于土壤属性的VIC模型基流参数估计框架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169-176.
|
[3] |
翟远征, 王金生, 滕彦国, 左锐.
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1): 56-61.
|
[4] |
邹强, 周建中, 周超, 陈生水, 宋利祥, 郭俊, 刘懿.
基于最大熵原理和属性区间识别理论的洪水灾害风险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23-333.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8.018
|
[5] |
王绍玉, 刘佳.
城市洪水灾害易损性多属性动态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34-340.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8.017
|
[6] |
杜尚海, 苏小四, 郑连阁.
深部CO2泄漏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6): 875-880.
doi: CNKI: 32.1309.P.20120515.1903.001
|
[7] |
李祚泳, 汪嘉杨, 程会珍.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优化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普适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707-713.
|
[8] |
张礼兵, 金菊良, 程吉林, 王硕.
基于非线性测度函数的改进属性识别模型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3): 422-427.
|
[9] |
王志良, 门宝辉, 邱林, 裴源生.
区域水规划方案多属性递阶群决策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91-396.
|
[10] |
郑德凤, 王本德, 年廷凯.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糊集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0-725.
|
[11] |
梁斌, 王超, 王沛芳, 钱进, 郑晓英.
河流污水非饱和入渗对沿岸地下水质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48-553.
|
[12] |
胡克林, 李保国, 陈德立.
区域浅层地下水埋深和水质的空间变异性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4): 408-414.
|
[13] |
王国利, 周惠成, 杨庆.
基于DRASTIC的地下水易污染性多目标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73-179.
|
[14] |
束龙仓, 朱元生, 孙庆义, 彭绪民.
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21-24.
|
[15] |
孙才志, 潘俊.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方法与研究前景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444-449.
|
[16] |
宋汉周, 施希京, 程鹏环.
大坝坝址地下水质监测网优化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7, 8(4): 335-340.
|
[17] |
张效先.
对“佳木斯市地下水水量水质模型”一文的看法
. 水科学进展,
1997, 8(4): 390-391.
|
[18] |
朱学愚, 孙克让.
佳木斯市地下水水量水质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4, 5(1): 40-49.
|
[19] |
宿青山, 段淑娟.
哈尔滨市地下水污染特征与水质净化作用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57-62.
|
[20] |
吕贤弼, 张思聪.
地下水水量水质的最优控制——几何规划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1993, 4(3): 198-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