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宁.
中国干旱预警水文方法探析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444-450.
|
[2] |
丛振涛, 倪广恒, 杨大文, 雷志栋.
“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47-152.
|
[3] |
任国玉, 姜彤, 李维京, 翟盘茂, 罗勇, 马柱国.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综合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772-779.
|
[4] |
储开凤, 汪静萍.
中国水文循环与水体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68-474.
|
[5] |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中国西北地区水汽的平流输送和辐合输送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64-169.
|
[6] |
李慧伶, 王修贵, 崔远来, 李凯, 方彬.
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543-548.
|
[7] |
樊哲超, 陈建生, 李世兴.
环境同位素和模糊聚类法研究堤坝渗漏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37-42.
|
[8] |
沈福新, 耿雷华, 曹霞莉, 王建生, 钟华平, 徐澎波.
中国水资源长期需求展望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52-555.
|
[9] |
耿雷华, 陈霁巍, 刘恒, 钟华平.
国际河流开发给中国的启示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95-299.
|
[10] |
夏继红, 严忠民, 蒋传丰.
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45-348.
|
[11] |
倪深海, 顾颖, 王会容.
中国农业干旱脆弱性分区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05-709.
|
[12] |
郑德凤, 王本德, 年廷凯.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糊集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0-725.
|
[13] |
杨晓华, 杨志峰, 郦建强, 张纪昌.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202-205.
|
[14] |
朱晓华, 蔡运龙.
中国水系的盒维数及其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731-735.
|
[15] |
顾慰祖, 陆家驹, 陈廷扬, 徐其高, Norman E. Peters.
中国陆地水元素组成的中子活化分析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35-541.
|
[16] |
宋庆辉, 杨志峰.
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3): 377-382.
|
[17] |
贾绍凤, 张士锋.
中国的用水何时达到顶峰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4): 470-477.
|
[18] |
刘国纬.
关于中国南水北调的思考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345-350.
|
[19] |
姚建文, 徐子恺, 王建生.
21世纪中叶中国需水展望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2): 190-194.
|
[20] |
万咸涛.
我国水质评价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
. 水科学进展,
1998, 9(3): 296-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