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王仰麟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王仰麟.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14-19.
引用本文: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王仰麟.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14-19.
HUANG Yi-long, CHEN Li-ding, FU Bo-jie, WANG Yang-li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us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6, 17(1): 14-19.
Citation: HUANG Yi-long, CHEN Li-ding, FU Bo-jie, WANG Yang-li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us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6, 17(1): 14-19.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6A-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503728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黄奕龙(1975- ),男,广东翁源人,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景观格局、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E-mail:yilonghuang@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X171.4

Experimental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us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

  • 摘要: 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的气象、土壤水分、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1982年和2002年)为源信息,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流域生态用水量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从1982-2002年间变化较大,农地(特别是梯田)增加较快,乔木林地急剧减少,主要表现为毁林、开荒和造田;(2)研究区内各种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都极大地受控于气候(特别是降雨量)的影响,其年际差异较大;(3)不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差异明显,在各个年份乔灌林的生态用水量均大于农作物和自然草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但生态用水的差异程度小于蒸散量的差异程度;(4)以自然草地(即荒草地)为标准,农作物的蒸散量和自然草地接近,但乔灌林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均远高于自然草地,难于实现土壤水分平衡;(5)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强耗水植被的减少)减小了流域生态用水量,增强了流域的水分平衡能力。
  • [1] 中国工程院"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工程科学,2000,2(8):1-17.
    [2] 牛志明.生态用水理论及其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现实意义[J].科技导报,2001(7):8-11.
    [3]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加快西北地区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5):489-498.
    [4] 王礼先.植被生态建设与生态用水[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5-7.
    [5] 王珊琳.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EB/OL].http://www.swcc.org.cn/wenjian/20031.1-1.htm
    [6] Hutjes R W A,Kabat Running S W,et al.Biospheric aspects of the hydrological cycle[J].Journal of Hydrology,1998,212-213:1-21.
    [7] 丰华丽,王超,李勇.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1(1):27-37.
    [8] 王西琴,刘昌明,杨志峰.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Ⅰ)——理论[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544-547.
    [9] 贾宝全,许英勤.干旱区生态用水的概念和分类——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1998,21(2):8-12.
    [10] Li L J,Zheng H X.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 of river system:a case study of Haihe-Luanhe river system[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01,11 (2):224-230.
    [11] 王西琴,刘昌明,杨志峰.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Ⅱ)——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5):548-552.
    [12] 严登华.东辽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需水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1):46-49.
    [13] 宋炳煜,杨颉.关于生态需水研究的讨论[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617-625.
    [14] 张远,杨志峰.黄淮海地区林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2):72-75.
    [15] 杨志峰,等.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47.
    [16] 杨颉,宋炳煜,朴顺姬,等.皇甫川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用水实验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13-521.
    [17] 李玉山.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的影响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427-432.
    [18] 杨文治.黄土高原土壤水资源与植树造林[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433-438.
    [19] 王力,邵明安.延安试区土壤干层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5):35-37.
    [20] 刘震.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J].中国水土保持,2001(12):3-5.
    [21] 毛德华,夏军,黄友波.西北地区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1):15-18.
  • [1] 白晓, 贾小旭, 邵明安, 赵春雷.  黄土高原北部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期土壤水分平衡影响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21, 32(1): 109-11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1.01.011
    [2] 崔丹, 陈岩, 马冰然, 曾维华, 李瑞, 贾紫牧.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3): 423-43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3.012
    [3] 夏露, 宋孝玉, 符娜, 李怀有, 李垚林.  陇东黄土塬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侵蚀产沙的降雨阈值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6): 828-83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6.008
    [4] 李妍敏, 安翼, 刘青泉.  植被分布对小流域产流影响的数值实验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187-19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05
    [5] 王云强, 邵明安, 刘志鹏.  黄土高原区域尺度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10-316.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8.020
    [6] 汤富平, 李满春, 秦奋.  基于CA的小流域分布式降雨径流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173-178.
    [7] 樊军, 王全九, 邵明安.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的数值模拟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83-688.
    [8] 黄晓荣, 姜健俊, 裴源生, 梁川.  基于生态保护的宁夏天然绿洲生态需水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3): 312-316.
    [9] 岳隽, 王仰麟, 李正国, 张源, 卜心国.  河流水质时空变化及其受土地利用影响的研究——以深圳市主要河流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3): 359-364.
    [10] 李小玉, 肖笃宁.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资源动态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43-648.
    [11] 万晔, 段昌群, 王玉朝, 王学林, 王建萍.  基于3S技术的小流域水土流失过程数值模拟与定量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5): 650-654.
    [12] 胡顺军, 康绍忠, 宋郁东.  渭干河平原绿洲生态用水量初步估算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46-351.
    [13] 马兴旺, 李保国, 吴春荣, 彭鸿嘉, 郭有祯.  民勤绿洲现状土地利用模式影响下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的预测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85-90.
    [14] 何惠.  关于西北开发中的几个水资源问题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492-495.
    [15] 丰华丽, 王超, 朱光灿.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生态需水的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6): 757-762.
    [16] 扈祥来.  甘肃省黄土丘陵地带森林植被对水资源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99-202.
    [17] 卜兆宏, 卜宇行, 陈炳贵, 乐兴华, 陈葵, 刘梅影.  用定量遥感方法监测UNDP试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1): 31-36.
    [18] 张家诚.  水分循环与气候背景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65-270.
    [19] 梅亚东, 冯尚友.  蓄滞洪区利用与减灾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5, 6(2): 146-149.
    [20] 李长兴, 沈晋, 范荣生.  黄土地区小流域降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5, 6(2): 127-13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7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58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7-29
  • 修回日期:  2004-09-30
  • 刊出日期:  2006-01-25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6A-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5037282)
    作者简介:

    黄奕龙(1975- ),男,广东翁源人,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景观格局、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E-mail:yilonghuang@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X171.4

摘要: 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的气象、土壤水分、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1982年和2002年)为源信息,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流域生态用水量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从1982-2002年间变化较大,农地(特别是梯田)增加较快,乔木林地急剧减少,主要表现为毁林、开荒和造田;(2)研究区内各种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都极大地受控于气候(特别是降雨量)的影响,其年际差异较大;(3)不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差异明显,在各个年份乔灌林的生态用水量均大于农作物和自然草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但生态用水的差异程度小于蒸散量的差异程度;(4)以自然草地(即荒草地)为标准,农作物的蒸散量和自然草地接近,但乔灌林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均远高于自然草地,难于实现土壤水分平衡;(5)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强耗水植被的减少)减小了流域生态用水量,增强了流域的水分平衡能力。

English Abstract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王仰麟.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14-19.
引用本文: 黄奕龙, 陈利顶, 傅伯杰, 王仰麟.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J].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14-19.
HUANG Yi-long, CHEN Li-ding, FU Bo-jie, WANG Yang-li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us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6, 17(1): 14-19.
Citation: HUANG Yi-long, CHEN Li-ding, FU Bo-jie, WANG Yang-lin. Experimental study on ecological water use in a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effects of climate and land use change[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6, 17(1): 14-19.
参考文献 (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