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涛, 慕鹏飞, 张明.
高含沙河流的低温输沙效应——以黄河上游巴彦高勒站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194-20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05
|
[2] |
申红彬, 吴保生, 吴华莉.
黄河下游河道边界条件影响输沙效率研究述评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3): 445-45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3.014
|
[3] |
夏军强, 张晓雷, 邓珊珊, 李洁.
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过程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5): 686-69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5.010
|
[4] |
江恩慧, 曹永涛, 张清, 李军华, 袁敏洁, 刘月兰.
黄河“揭河底”冲刷期河道形态调整规律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509-51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7
|
[5] |
吴保生, 刘可晶, 申红彬, 周丽艳.
黄河内蒙古河段输沙量与淤积量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3): 311-32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3.002
|
[6] |
申红彬, 吴保生, 郑珊, 李文文.
黄河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与有效输沙流量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4): 477-482.
|
[7] |
胡春宏, 张治昊.
黄河口尾闾河道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209-214.
|
[8] |
韩其为.
水量百分数的概念及在非均匀悬移质输沙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33-640.
|
[9] |
李小平, 李文学, 李勇, 尚红霞.
水库拦沙期黄河下游洪水冲刷效率调整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1): 44-51.
|
[10] |
丛沛桐, 王瑞兰, 李翠霞.
黄河封河期冰凌预警地电测试技术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77-880.
|
[11] |
赵连军, 谈广鸣, 韦直林, 张红武, 江恩惠.
黄河下游河道悬移质泥沙与床沙交换计算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155-163.
|
[12] |
徐国宾, 张金良, 练继建.
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18-523.
|
[13] |
刘金梅, 王光谦, 王士强.
沙质河道冲刷不平衡输沙机理及规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63-568.
|
[14] |
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118-123.
|
[15] |
张红武, 黄远东, 赵连军, 江恩惠.
黄河下游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Ⅱ模型验证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3): 271-277.
|
[16] |
张红武, 黄远东, 赵连军, 江恩惠.
黄河下游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Ⅰ模型方程与数值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3): 265-270.
|
[17]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5): 562-568.
|
[18] |
贾玉连, 施雅风, 范云崎.
水能联合方程恢复流域古降水量时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以青海湖全新世大暖期古降水量推算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3): 324-330.
|
[19] |
芮孝芳, 王伶俐.
具有预见期的洪水演算方法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91-295.
|
[20] |
秦伯强.
青海湖全新世稳定暖湿期的古水量平衡估算
. 水科学进展,
1994, 5(1): 2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