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慧, 龙良红, 纪道斌, 杨忠勇, 杨正健, 刘德富, 汤正阳.
三峡水库泄水-蓄水过程香溪河库湾水流振荡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22, 33(2): 264-27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2.02.010
|
[2] |
张为, 吴美琴, 李思璇, 袁晶, 高宇.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162-17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02
|
[3] |
张为, 李昕, 任金秋, 董炳江.
梯级水库蓄水对三峡水库洪峰沙峰异步特性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4): 481-49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4.002
|
[4] |
张冬冬, 戴明龙, 徐高洪, 邓鹏鑫.
三峡水库蓄水期洞庭湖出湖水量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5): 613-62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5.001
|
[5] |
张为, 高宇, 许全喜, 袁晶.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3): 331-33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3.004
|
[6] |
朱玲玲, 许全喜, 熊明.
三峡水库蓄水后下荆江急弯河道凸冲凹淤成因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2): 193-20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2.004
|
[7] |
孙昭华, 严鑫, 谢翠松, 李奇.
长江口北支倒灌影响区盐度预测经验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2): 213-22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2.006
|
[8] |
朱玲玲, 许全喜, 戴明龙.
荆江三口分流变化及三峡水库蓄水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6): 822-83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6.004
|
[9] |
李路, 朱建荣.
长江口枯季北港淡水向北支扩展的动力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1): 57-6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1.007
|
[10] |
陈进.
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中下游防洪战略思考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745-751.
|
[11] |
李哲, 白镭, 郭劲松, 蒋滔, 孙志禹, 陈永柏.
三峡不同蓄水阶段澎溪河CO2通量的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6): 851-860.
doi: CNKI: 32.1309.P.20121101.1755.005
|
[12] |
曹绮欣, 孙昭华, 冯秋芬.
三峡水库调节作用对长江近河口段水文水动力特性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6): 844-850.
doi: CNKI: 32.1309.P.20121101.1756.006
|
[13] |
唐建华, 赵升伟, 刘玮祎, 陶静, 缪世强.
三峡水库对长江河口北支咸潮倒灌影响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4): 554-560.
|
[14] |
刘心愿, 郭生练, 刘攀, 李响.
考虑综合利用要求的三峡水库提前蓄水方案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 851-856.
|
[15] |
戴志军, 李为华, 李九发, 陈吉余.
特枯水文年长江河口汛期盐水入侵观测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835-840.
|
[16] |
朱俊, 董辉, 王寿兵, 王祥荣, 张浩, 樊正球.
长江三峡库区干流水体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及贡献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709-713.
|
[17] |
龚政, 张长宽, 金勇, 张东生.
长江口斜压诊断模式三维流场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00-306.
|
[18] |
彭杨, 李义天, 张红武.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时间与目标决策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82-689.
|
[19] |
张恩仁, 高磊, 张经.
长江口主要阳离子随盐度变化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42-446.
|
[20] |
叶一隆, 许美芳, 陈庭坚, 黄国祯, 邹祎.
休耕水稻田蓄水对土壤肥力影响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478-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