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玉庆, 张存, 张文贤, 冯晓波.
西藏高原灌区氮素迁移转化特性及模拟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5): 745-75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5.012
|
[2] |
齐学斌, 黄仲冬, 乔冬梅, 张现超, 李平, Mathias N Andersen.
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287-29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20
|
[3] |
陈绪坚, 胡春宏, 陈建国.
黄河干流泥沙优化配置综合评价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5): 585-592.
|
[4] |
孔莉莉, 张展羽, 朱磊.
水文过程中灌区农田非点源氮的归趋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6): 853-860.
|
[5] |
方红远, 王银堂, 胡庆芳.
区域洪水资源利用综合风险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726-731.
|
[6] |
朱伟, 夏霆, 姜谋余, 赵联芳.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736-744.
|
[7] |
谢先红, 崔远来, 蔡学良.
灌区塘堰分布分形描述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58-863.
|
[8] |
宋松柏, 蔡焕杰.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44-249.
|
[9] |
李亚伟, 陈守煜, 傅铁.
基于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6-729.
|
[10] |
田娟, 郭宗楼, 姚水萍.
灌区灌溉管理质量指标的综合因子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84-288.
|
[11] |
夏继红, 严忠民, 蒋传丰.
河岸带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45-348.
|
[12] |
郑德凤, 王本德, 年廷凯.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糊集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0-725.
|
[13] |
顾颖, 倪深海, 王会容.
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00-704.
|
[14] |
王晓红, 乔云峰, 沈荣开, 尹正杰, 胡铁松.
灌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1): 77-81.
|
[15] |
杨晓华, 杨志峰, 郦建强, 张纪昌.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202-205.
|
[16] |
潘峰, 梁川, 王志良, 付强.
模糊物元模型在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3): 271-275.
|
[17] |
徐建新, 白雪梅, 沈晋, 邱林.
灌区水资源实时优化调配决策软件研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2): 178-183.
|
[18] |
范文田.
2000年度《水科学进展》的综合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6): 788-788.
|
[19] |
郑世宗, 袁宏源, 李远华, 郭宗楼, 崔远来, 纪珠宝, 李记马.
霍泉灌区出流量预测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382-387.
|
[20] |
沈菊琴, 许卓明, 李寿声, 张光虔, 陈海涛.
潘庄灌区水资源管理宏观决策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2): 13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