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艳丽, 张建云, 王国庆, 刘九夫, 贺瑞敏, 王鸿杰, 金君良.
气候自然变异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 评价中的贡献分析——Ⅱ.未来期应用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2): 156-162.
doi: CNKI: 32.1309.P.20120224.2003.011
|
[2] |
窦明, 左其亭, 胡瑞, 李桂秋.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248-254.
|
[3] |
雷波, 刘钰, 许迪, 姜文来.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732-738.
|
[4] |
刘宁.
区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治理的符点目标推定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59-864.
|
[5] |
来海亮, 汪党献, 吴涤非.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95-101.
|
[6] |
吴泽宁, 左其亭, 丁大发, 崔萌, 曹茜, 邢端生.
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控方案评价与优选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35-740.
|
[7] |
朱永华, 夏军, 刘苏峡, 贾绍凤, 丰华丽.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计算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49-654.
|
[8] |
李亚伟, 陈守煜, 傅铁.
基于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6-729.
|
[9] |
金菊良, 张礼兵, 魏一鸣.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改进层次分析法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227-232.
|
[10] |
高成康, 尚金城, 王瑞贤, 于相毅.
长春市水环境系统的仿真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725-730.
|
[11] |
刘恒, 耿雷华, 陈晓燕.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3): 265-270.
|
[12] |
谢新民, 蒋云钟, 闫继军, 杨小庆, 卞敬珍.
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3): 255-259.
|
[13] |
张妍, 尚金城, 于相毅.
吉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89-493.
|
[14] |
曾维华, 杨志峰, 蒋勇.
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刍议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2): 276-279.
|
[15] |
王煜, 杨立彬, 张新海, 侯传河, 何宏谋, 乔西现, 孙寿松.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523-529.
|
[16] |
李令跃, 甘泓.
试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概念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307-313.
|
[17] |
I. A. 谢克洛莫罗夫.
世界水资源和用水:当代评价和未来展望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19-234.
|
[18] |
姜文来.
水资源价值对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影响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424-428.
|
[19] |
冯尚友, 梅亚东.
水资源持续利用系统规划
. 水科学进展,
1998, 9(1): 1-6.
|
[20] |
翁文斌, 蔡喜明.
京津唐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2, 3(3): 190-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