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左利钦, 陆永军, 王洪杨, 郑力, 李鑫.
荆江河段泥沙冲淤对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的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23, 34(1): 115-12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3.01.011
|
[2] |
杨春瑞, 邓金运, 陈立.
复杂边界作用下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特征与趋势
. 水科学进展,
2023, 34(3): 442-45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3.03.011
|
[3] |
张为, 李昕, 任金秋, 董炳江.
梯级水库蓄水对三峡水库洪峰沙峰异步特性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4): 481-49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4.002
|
[4] |
夏润亮, 李涛, 余欣, 夏军强, 张俊华.
小浪底水库“腾库迎洪”期异重流形成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184-19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04
|
[5] |
王俊, 郭生练.
三峡水库汛期控制水位及运用条件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4): 473-48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4.001
|
[6] |
唐小娅, 童思陈, 许光祥, 黄国鲜, 王涛.
三峡水库汛期泥沙淤积对坝前水位的滞后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4): 528-53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4.008
|
[7] |
胡鹏, 胡元园, 贺治国, 林颖典.
泥沙异重流与环境物质交换经验式对比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2): 257-26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2.011
|
[8] |
朱玲玲, 许全喜, 戴明龙.
荆江三口分流变化及三峡水库蓄水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6): 822-83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6.004
|
[9] |
李文杰, 李娜, 杨胜发, 王涛.
基于挟沙力的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5): 726-73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5.010
|
[10] |
李文杰, 杨胜发, 付旭辉, 肖毅.
三峡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淤积特点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5): 676-68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5.009
|
[11] |
朱玲玲, 陈剑池, 袁晶, 董炳江.
洞庭湖和鄱阳湖泥沙冲淤特征及三峡水库对其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348-357.
|
[12] |
余国安, 王兆印, 刘 乐, 黄河清, 巩同梁.
新构造运动影响下的雅鲁藏布江水系发育和河流地貌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2): 163-169.
doi: CNKI: 32.1309.P.20120224.2003.012
|
[13] |
陈桂亚, 袁晶, 许全喜.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水库排沙效果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55-362.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8.015
|
[14] |
郭文献, 夏自强, 王远坤, 韩帅.
三峡水库生态调度目标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54-559.
|
[15] |
余斌.
浊流和泥石流的异重流初期潜入点的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1): 27-35.
|
[16] |
蒋成义, 吴春笃, 黄卫东, 勾全增.
辐流式二沉池中异重流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46-852.
|
[17] |
赖锡军, 汪德爟, 姜加虎, 黄群.
斜坡上异重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3): 342-347.
|
[18] |
彭杨, 李义天, 张红武.
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时间与目标决策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82-689.
|
[19] |
应强, 曹民雄, 孔祥柏.
黄茅海海域内泥沙淤积范围的确定
. 水科学进展,
1997, 8(1): 48-53.
|
[20] |
刘青泉.
港渠口门回流的泥沙淤积特性
. 水科学进展,
1995, 6(3): 231-2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