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彭少明, 郑小康, 王煜, 何刘鹏, 刘娟, 王威浩.
黄河典型河段水量水质一体化调配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2): 196-20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2.004
|
[2] |
左其亭, 刘静, 窦明.
闸坝调控对河流水生态环境影响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3): 439-44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3.012
|
[3] |
陈一帆, 程伟平, 徐庆华, 万晓丽.
一个稳健的河网水情数据同化耦合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6): 842-847.
|
[4] |
宋利祥, 杨芳, 胡晓张, 杨莉玲, 周建中.
感潮河网二维水流-输运耦合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50-559.
|
[5] |
彭兆亮, Q. J. WANG, 王子茹, 王国利, 徐超.
订正与集成多模式的中国季度降水预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1-9.
|
[6] |
陈炼钢, 施勇, 钱新, 金秋, 赖晓珍, 王帅.
闸控河网水文-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Ⅱ.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6): 856-863.
|
[7] |
刘丙军, 陈晓宏, 江涛.
基于水量水质双控制的流域水资源分配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13-517.
|
[8] |
刘玉年, 施勇, 程绪水, 栾震宇.
淮河中游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177-183.
|
[9] |
吴开亚, 金菊良, 魏一鸣.
流域水安全预警评价的智能集成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18-525.
|
[10] |
汪守东, 沈永明, 姜恒志.
基于未确知信息的环状河网水质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71-878.
|
[11] |
张昌兵, 熊朝坤, 桂林, 刘华, 莫政宇.
水质大涡模拟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4): 431-435.
|
[12] |
曾思育, 徐一剑, 张天柱.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193-196.
|
[13] |
沈坩卿.
论生态经济型环境水利模式——走水利绿色道路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60-264.
|
[14] |
金忠青, 韩龙喜.
一种新的平原河网水质模型——组合单元水质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8, 9(1): 35-40.
|
[15] |
张效先.
对“佳木斯市地下水水量水质模型”一文的看法
. 水科学进展,
1997, 8(4): 390-391.
|
[16] |
窦贻俭, 杨戊.
曹娥江流域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260-267.
|
[17] |
包为民, 陈耀庭.
中大流域水沙耦合模拟物理概念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4, 5(4): 287-292.
|
[18] |
朱学愚, 孙克让.
佳木斯市地下水水量水质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4, 5(1): 40-49.
|
[19] |
华元渝, 吴京燕.
水利工程对白暨豚生态环境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1993, 4(3): 183-189.
|
[20] |
方子云.
环境水利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 水科学进展,
1990, 1(1): 5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