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晓东, 王珏, LIUXiaodong, WANGJue.
地表水污染源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302-31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16
|
[2] |
周益人, 潘军宁, 左其华.
港珠澳大桥人工岛越浪量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6): 908-91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6.015
|
[3] |
詹泸成, 陈建生, 张时音.
洞庭湖湖区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327-335.
|
[4] |
张兵, 宋献方, 张应华, 韩冬梅, 杨丽虎, 唐常源.
第二松花江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336-347.
|
[5] |
储开凤, 汪静萍.
中国水文循环与水体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68-474.
|
[6] |
张应华, 仵彦卿, 温小虎, 苏建平.
环境同位素在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738-747.
|
[7] |
罗定贵, 王学军, 孙莉宁.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与流域管理模型WARMF评述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89-294.
|
[8] |
杨克君, 曹叔尤, 刘兴年.
复式河槽正常水深计算方法比较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189-195.
|
[9] |
李永军, 陈余道, 孙涛.
地理信息模型方法初探河流环境容量——以漓江桂林市区段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80-283.
|
[10] |
江志军, 李德仁, 王伟, 李兰, 易华蓉.
基于GIS的河道贴体网格自动生成算法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793-800.
|
[11] |
王浩, 秦大庸, 郭孟卓, 王建华.
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与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689-694.
|
[12] |
储开凤, 汪静萍.
我国水文循环与地表水研究进展(1998-2001年)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408-413.
|
[13] |
曾思育, 徐一剑, 张天柱.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193-196.
|
[14] |
张丽, 董增川, 赵斌.
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745-748.
|
[15] |
孔凡哲, 芮孝芳.
TOPMODEL中地形指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41-45.
|
[16] |
徐贵泉, 褚君达, 吴祖扬, 陈庆江.
感潮河网水环境容量影响因素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4): 375-380.
|
[17] |
齐学斌, 庞鸿宾, 赵辉, 王景雷.
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1): 89-94.
|
[18] |
芮孝芳, 姜广斌.
洪水演算理论与计算方法的若干进展与评论
. 水科学进展,
1998, 9(4): 389-395.
|
[19] |
文康, 刘九夫, 李琪, 陈满祥, 周光甫.
地区场选样洪水综合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1997, 8(1): 59-64.
|
[20] |
石玉波, 周之豪.
区域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分解协调优化方法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239-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