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爱民, 刘九夫, 张建云, 王妞, 廖敏涵, 姜广旭.
基于多类型雨量计的降雨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6): 852-86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6.005
|
[2] |
陈华, 霍苒, 曾强, 杨无双, 陈杰, 郭生练, 许崇育.
雨量站网布设对水文模型不确定性影响的比较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1): 34-4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1.004
|
[3] |
吕佼容, 张文博, 胡锦昇, 骆汉, 谢永生.
连续降雨下不同砾石含量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2): 210-21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2.006
|
[4] |
原文林, 宋汉振, 刘美琪.
基于随机雨型的山洪灾害预警模式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4): 515-52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4.007
|
[5] |
袁定波, 艾萍, 洪敏, 廖亨利, 陈彬彬, 岳兆新.
基于地理空间要素的雅砻江流域面雨量估算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6): 779-78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6.003
|
[6] |
彭清娥, 刘兴年, 黄尔, 赵明辉.
四川紫色土区强降雨情况下泥沙输移突增的临界条件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204-21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7
|
[7] |
周伟, 唐川, 周春花.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50-655.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05
|
[8] |
孙正宝, 陈治谏, 廖晓勇, 王海明.
侵蚀性降雨识别的模糊隶属度模型建立及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6): 801-806.
|
[9] |
朱元骏, 邵明安.
含砾石土壤降雨入渗过程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6): 779-787.
|
[10] |
徐勤学, 王天巍, 李朝霞, 蔡崇法, 史志华.
紫色土坡地壤中流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229-234.
|
[11] |
陈家军, 尚光旭, 杨官光, 田亮.
多孔介质水油两相系统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关系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261-268.
|
[12] |
诸葛小勇, 郁凡.
利用FY-2C双光谱图像反演白天像素级逐时雨强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607-613.
|
[13] |
支银芳, 陈家军, 杨周喜, 郑冰, 杨官光.
多孔介质两相系统毛细压力与饱和度关系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2): 151-157.
|
[14] |
王国安, 李保国, 王军良.
世界实测与调查最大点雨量及其外包线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24-829.
|
[15] |
林鸿州, 于玉贞, 李广信, 陈天健.
坡地地质灾害的减灾策略——以降雨预警基准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490-495.
|
[16] |
李小雁, 龚家栋, 高前兆.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516-523.
|
[17] |
叶自桐, 韩冰, 杨金忠, 周创兵.
岩石裂隙毛管压力-饱和度关系曲线的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8, 9(2): 112-117.
|
[18] |
彭素琴, 杨兴国, 柯晓新, 张旭东.
甘肃河东地区降雨特征分析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73-78.
|
[19] |
王家祁, 胡明思.
中国暴雨面雨量极值分布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1-9.
|
[20] |
王家祁, 胡明思.
中国点暴雨量极值的分布
. 水科学进展,
1990, 1(1): 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