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栋, 余明辉, 朱勇辉.
三峡建库前后下荆江有效流量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6): 788-79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6.004
|
[2] |
夏军强, 林芬芬, 周美蓉, 邓珊珊, 彭玉明.
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段崩岸过程及特点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4): 543-55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4.008
|
[3] |
张晨笛, 李志威, 王兆印.
碰撞作用下单个阶梯-深潭稳定性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5): 705-71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5.008
|
[4] |
李志威, 王兆印, 张晨笛, 余国安, 张康, 漆力健.
人工阶梯-深潭破坏案例与稳定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6): 820-82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6.008
|
[5] |
余明辉, 郭晓.
崩塌体水力输移与塌岸淤床交互影响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77-683.
|
[6] |
宗全利, 夏军强, 张翼, 许全喜.
荆江段河岸粘性土体抗冲特性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67-574.
|
[7] |
假冬冬, 邵学军, 蒋海峰, 沈阳, 张幸农, 尚毅梓.
水沙调节后荆江典型河道横向调整过程的响应——Ⅱ.上、下荆江调整差异初探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05-211.
|
[8] |
林俊强, 严忠民, 夏继红.
微弯河岸沿线扰动压强分布特性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6): 855-860.
|
[9] |
肖 毅, 邵学军, 周建银.
基于尖点突变的河型稳定性判定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2): 179-185.
doi: CNKI: 32.1309.P.20120224.2003.014
|
[10] |
刘怀湘, 王兆印, 陆永军, 余国安.
山区下切河流地貌演变机理及其与河床结构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367-372.
|
[11] |
假冬冬, 张幸农, 应强, 陈长英, 张思和.
流滑型崩岸河岸侧蚀模式初探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6): 813-817.
|
[12] |
贾仰文, 王浩, 周祖昊, 游进军, 甘治国, 仇亚琴, 陆垂裕, 罗翔宇.
海河流域二元水循环模型开发及其应用——Ⅰ.模型开发与验证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1-8.
|
[13] |
茅泽育, 赵雪峰, 胡应均, 刘颖.
开河期冰盖横向冰缝形成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72-577.
|
[14] |
茅泽育, 赵雪峰, 王爱民, 张磊.
开河期冰盖纵向冰缝形成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434-437.
|
[15] |
徐利岗, 周宏飞, 李彦, 李晖, 汤英.
中国北方荒漠区降水稳定性与趋势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792-799.
|
[16] |
赵景峰, 秦大河, 长岛秀树, 雷加强, 魏文寿.
博斯腾湖的咸化机理及湖水矿化度稳定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4): 475-482.
|
[17] |
桑军强, 张锡辉, 周浩晖, 王占生.
总磷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720-724.
|
[18] |
汪富泉, 曹叔尤, 丁晶.
河湾形态演变的自组织及其稳定性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7-16.
|
[19] |
黄国如, 胡和平, 尹大凯.
马斯京根-康吉洪水演算方法的稳定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2): 206-209.
|
[20] |
白占国, 万国江.
喀斯特区域的水化学不稳定性——以黔中地区为例
. 水科学进展,
1998, 9(4): 325-3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