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伟, 邓玖林.
基于Fisher判别法的台风暴雨泥石流预测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3): 392-40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3.009
|
[2] |
夏露, 宋孝玉, 符娜, 李怀有, 李垚林.
陇东黄土塬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侵蚀产沙的降雨阈值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6): 828-83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6.008
|
[3] |
吕立群, 王兆印, 崔鹏, 徐梦珍.
沟岸侧蚀对泥石流不稳定动力过程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213-22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8
|
[4] |
乔建平, 李明俐, 杨宗佶, 孟华君, 姜元俊.
基于模型试验的泥石流坡面物源启动预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1): 64-7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1.008
|
[5] |
吕立群, 王兆印, 崔鹏, 徐梦珍.
沟岸侧蚀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4): 553-56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4.009
|
[6] |
余斌, 朱云波, 刘秧.
坡面泥石流降雨预报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6): 839-84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6.005
|
[7] |
余斌, 王涛, 朱渊.
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的地形和降雨条件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4): 542-55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4.008
|
[8] |
张少杰, 江玉红, 杨红娟, 刘敦龙.
基于水文过程的泥石流预报中前期有效降水量的确定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34-4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5
|
[9] |
余斌, 朱渊, 王涛, 朱云波.
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10 min降雨预报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3): 347-35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3.006
|
[10] |
倪化勇, 唐川.
中国泥石流起动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606-613.
|
[11] |
周伟, 唐川, 周春花.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激发雨量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50-655.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05
|
[12] |
铁永波, 李宗亮.
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6): 861-866.
|
[13] |
余斌.
浊流和泥石流的异重流初期潜入点的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1): 27-35.
|
[14] |
余斌.
无水滑的水下泥石流运动速度的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41-647.
|
[15] |
唐川, 朱静.
城市泥石流风险评价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3): 383-388.
|
[16] |
林鸿州, 于玉贞, 李广信, 陈天健.
坡地地质灾害的减灾策略——以降雨预警基准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490-495.
|
[17] |
何培杰, 龙新平, 梁爱国, 刘景植, 陆宏圻.
射流泵流场的PIV测量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296-299.
|
[18] |
郭志学, 方铎, 曹叔尤, 余斌.
泥石流入汇条件下交汇区的流动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4): 467-471.
|
[19] |
李大美, 王祥三, 赖永根.
钉螺流场实验模拟及其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3): 343-349.
|
[20] |
刘学, 王兴奎, 王光谦.
基于GIS的泥石流过程模拟三维可视化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388-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