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陶亚, 雷坤, 夏建新.
突发水污染事故中污染物输移主导水动力识别——以深圳湾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6): 888-89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6.010
|
[2] |
武周虎.
河流离岸排放污染物二维浓度分布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6): 846-85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6.011
|
[3] |
唐洪武, 袁赛瑜, 肖洋.
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迁移转化效应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139-147.
|
[4] |
郑西来, 张俊杰, 陈蕾.
再悬浮条件下沉积物内源磷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87-295.
|
[5] |
施小清, 姜蓓蕾, 吴吉春, 徐红霞, 姜月华, 苏晶文.
非均质介质中重非水相污染物运移受泄漏速率影响数值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76-382.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7.011
|
[6] |
董慧, 郑西来, 张健.
河口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分布特征及扩散通量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6): 815-821.
doi: CNKI: 32.1309.P.20121101.1757.010
|
[7] |
丁艳青, 朱广伟, 秦伯强, 王永平, 吴挺峰, 申霞, 洪大林.
波浪扰动对太湖底泥磷释放影响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2): 273-278.
|
[8] |
申霞, 洪大林, 丁艳青, 姬昌辉, 于剑.
太湖疏浚前后波浪扰动下的底泥再悬浮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4): 580-585.
|
[9] |
王鹏, 王胜艳, 郝少盼, 姚琪, 汤露露.
模拟扰动条件下太湖沉积物的再悬浮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3): 399-404.
|
[10] |
魏俊峰, 陈洪涛, 刘鹏霞, 李荣华, 于志刚.
长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107-112.
|
[11] |
辛沛, 金光球, 李凌.
潮汐作用下盐沼孔隙水流动及溶质运移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379-384.
|
[12] |
柏秀芳, 龚德俊, 徐永平, 李思忍.
声学多普勒剖面仪对悬浮沉积物浓度的测量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4): 489-493.
|
[13] |
向军, 逄勇, 李一平, 魏海, 王鹏, 刘兴平.
浅水湖泊水体中不同颗粒悬浮物静沉降规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1): 111-115.
|
[14] |
祝令亚, 王世新, 周艺, 阎福礼, 杨龙元.
应用MODIS影像估测太湖水体悬浮物浓度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44-450.
|
[15] |
龚春生, 姚琪, 赵棣华, 吴云海, 丰茂武.
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496-501.
|
[16] |
樊靖郁, 张燕, 王道增.
动水中含污染物冲击射流横向高浓度聚集区的形成机理和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23-627.
|
[17] |
张运林, 秦伯强, 陈伟民, 高光, 陈宇炜.
悬浮物浓度对水下光照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5): 615-620.
|
[18] |
顾慰祖, 陈建生, 汪集旸, 赵霞, 谢民, 陆家驹, Klaus-Peter Seiler.
巴丹吉林高大沙山表层孔隙水现象的疑义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695-699.
|
[19] |
黄远东, 吴文权, 张红武, 王光谦.
非定常不稳定液固两相流动中旋涡对颗粒运动影响的数值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1): 1-8.
|
[20] |
秦耀东, 胡克林.
大孔隙对农田耕作层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1998, 9(2): 107-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