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爱民, 刘九夫, 张建云, 王妞, 廖敏涵, 姜广旭.
基于多类型雨量计的降雨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6): 852-86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6.005
|
[2] |
余斌, 朱云波, 刘秧.
坡面泥石流降雨预报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6): 839-84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6.005
|
[3] |
肖洋, 张淑兰, 宋国华.
森林冠层影响降雪截留过程的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3): 462-47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3.018
|
[4] |
余斌, 王涛, 朱渊.
浅层滑坡诱发沟谷泥石流的地形和降雨条件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4): 542-55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4.008
|
[5] |
余斌, 朱渊, 王涛, 朱云波.
沟床起动型泥石流的10 min降雨预报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3): 347-35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3.006
|
[6] |
李致家, 姜婷婷, 黄鹏年, 刘志雨, 安冬, 姚成, 巨兴顺.
降雨和地形地貌对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473-48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3
|
[7] |
李卫, 冯伟, 杨文斌, 唐进年, 党宏忠.
流动沙丘水分深层入渗量与降雨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6): 779-78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6.003
|
[8] |
王盛萍, 姚安坤, 赵小婵.
基于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的坡面水文连通性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26-533.
|
[9] |
周伟, 唐川.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6): 786-793.
|
[10] |
孙艳伟, 王文川, 魏晓妹, POMEROY C A, 王富强.
城市化生态水文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4): 569-574.
doi: CNKI:32.1309.P.20120614.2251.013
|
[11] |
任立良, 江善虎, 袁飞, 雍斌, 龚露燕, 袁山水.
水文学方法的演进与诠释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4): 586-592.
|
[12] |
孙向阳, 王根绪, 李伟, 刘光生, 林云.
贡嘎山亚高山演替林林冠截留特征与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1): 23-29.
|
[13] |
董李勤, 章光新.
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水文的影响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429-436.
|
[14] |
杨传国, 余钟波, 林朝晖, 郝振纯, 王振龙, 李敏.
基于TRMM卫星雷达降雨的流域陆面水文过程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461-466.
|
[15] |
李春杰, 任东兴, 王根绪, 胡宏昌, 李太兵, 刘光生.
青藏高原两种草甸类型人工降雨截留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 769-774.
|
[16] |
张志才, 陈喜, 石朋, 魏玲娜.
喀斯特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及植被生态水文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 806-811.
|
[17] |
杨志鹏, 李小雁, 孙永亮, 刘连友, 张晓影, 马育军.
毛乌素沙地沙柳灌丛降雨截留与树干茎流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693-698.
|
[18] |
李小雁, 龚家栋, 高前兆.
人工集水面临界产流降雨量确定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516-523.
|
[19] |
毛凤莲.
北京天津等地气温降水量历史资料诊断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37-41.
|
[20] |
彭素琴, 杨兴国, 柯晓新, 张旭东.
甘肃河东地区降雨特征分析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7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