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一汇, 柳艳菊, 宋亚芳.
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及其对中国大暴雨与洪涝灾害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5): 629-64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5.001
|
[2] |
钟平安, 唐洪武.
淮河中下游洪涝综合治理的思考与初探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5): 746-75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5.011
|
[3] |
王艳艳, 王静, 胡昌伟, 刘浏, 俞茜.
太湖流域应对特大洪水防洪工程效益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6): 885-89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6.008
|
[4] |
黄国如, 罗海婉, 陈文杰, 潘健.
广州东濠涌流域城市洪涝灾害情景模拟与风险评估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5): 643-65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5.004
|
[5] |
赵刚, 徐宗学, 庞博, 姜其贵, 孟德娟.
基于改进填洼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1): 20-3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1.003
|
[6] |
徐羽, 许有鹏, 王强, 吴雷, 杨金艳, 施红怡.
太湖平原河网区城镇化发展与水系变化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4): 473-48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4.003
|
[7] |
罗文兵, 王修贵, 罗强, 张晓春.
四湖流域下垫面改变对排涝模数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275-281.
|
[8] |
罗蔚, 张翔, 邓志民, 陈龙, Christopher J Gippel.
1956—2008年鄱阳湖流域水沙输移趋势及成因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58-667.
|
[9] |
高超, 陈实, 翟建青, 张正涛, 刘青.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36-44.
|
[10] |
孙金华, 陈成, 齐兵强, 秦飞, 朱乾德.
太湖流域雪堰镇氮素流失规律及形态特性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4): 529-536.
|
[11] |
乐成峰, 李云梅, 查勇, 孙德勇, 吕恒.
太湖水体后向散射特性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707-713.
|
[12] |
张发兵, 胡维平, 胡雄星, 李芳, 刘登国, 刘必寅, 夏凡.
太湖湖泊水体碳循环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71-178.
|
[13] |
陈云霞, 许有鹏, 付维军.
浙东沿海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1): 68-73.
|
[14] |
方修琦, 陈莉, 李帅.
1644-2004年中国洪涝灾害主周期的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56-661.
|
[15] |
丁训静, 姚琪, 阮晓红.
太湖流域污染负荷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2): 189-192.
|
[16] |
王同生.
99洪水和对进一步治理太湖的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87-94.
|
[17] |
张家诚.
中国古代治水的科学思想
. 水科学进展,
1996, 7(2): 158-162.
|
[18] |
刘清仁.
松花江流域水旱灾害发生规律及长期预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4, 5(4): 319-327.
|
[19] |
喻光明.
江汉平原渍涝灾害遥感的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4, 5(1): 64-70.
|
[20] |
王同生.
太湖流域1991年洪涝及今后治理措施
. 水科学进展,
1993, 4(2): 127-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