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禾澍, 王栋, 王远坤.
基于信息熵的水文站网优化准则的应用与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224-23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08
|
[2] |
龙岩, 徐国宾, 马超, 李有明.
南水北调中线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快速预测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6): 883-88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6.011
|
[3] |
杨海东, 肖宜, 王卓民, 邵东国, 刘碧玉.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溯源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122-129.
|
[4] |
王金南, 吴文俊, 蒋洪强, 徐敏, 谢阳村, 赵康平.
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方法与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4): 459-468.
|
[5] |
史良胜, 唐云卿, 杨金忠.
基于随机配点法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4): 529-538.
doi: CNKI:32.1309.P.20120614.2251.016
|
[6] |
张明, 张建云, 金菊良.
基于遗传熵谱估计的年径流周期识别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337-342.
|
[7] |
李祚泳, 汪嘉杨, 程会珍.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优化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普适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707-713.
|
[8] |
龙瀛, 贾海峰, 何永.
区域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辅助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1): 122-128.
|
[9] |
陈守煜, 李亚伟.
基于模糊人工神经网络识别的水质评价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88-91.
|
[10] |
曾思育, 徐一剑, 张天柱.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193-196.
|
[11] |
徐国宾, 练继建.
河流调整中的熵、熵产生和能耗率的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1): 1-5.
|
[12] |
李祚泳, 张欣莉, 丁晶.
水质污染损害指数评价的普适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2): 160-164.
|
[13] |
何玲, 陈晓宏.
一个基于熵最大原理的地下水评价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61-65.
|
[14] |
张继国, 刘新仁.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信息熵分析——(Ⅰ)基本概念与数据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33-137.
|
[15] |
申献辰, 杜霞, 邹晓雯.
水源地水质评价指数系统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60-265.
|
[16] |
张继国, 刘新仁.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信息熵分析——(Ⅱ)模型评价与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38-143.
|
[17] |
万咸涛.
我国水质评价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
. 水科学进展,
1998, 9(3): 296-302.
|
[18] |
汪德爟, 俞波.
水质污染的概率规划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66-72.
|
[19] |
宿青山, 段淑娟.
哈尔滨市地下水污染特征与水质净化作用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57-62.
|
[20] |
侯宇光, 黄川友, 胡昕.
对现行水质监测与水质评价的质疑和探讨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6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