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珊, 吴保生, 周云金, 王开荣, 韩沙沙.
黄河口清水沟河道的冲淤过程与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3): 322-33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3.003
|
[2] |
张东, 黄兴宇, 李成杰.
硫和氧同位素示踪黄河及支流河水硫酸盐来源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3): 418-426.
|
[3] |
李强坤, 李怀恩, 胡亚伟, 孙娟.
黄河干流潼关断面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4): 460-466.
|
[4] |
廖建华, 许炯心, 杨永红.
黄土高原区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60-170.
|
[5] |
张龙军, 姜波, 张向上, 刘建栋.
基于泥沙中碳含量的变化表征黄河调水调沙入海泥沙的扩散范围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53-159.
|
[6] |
姚惠明, 秦福兴, 沈国昌, 董雪娜.
黄河宁蒙河段凌情特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93-899.
|
[7] |
许炯心.
人类活动对黄河河川径流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48-655.
|
[8] |
丛沛桐, 王瑞兰, 李翠霞.
黄河封河期冰凌预警地电测试技术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77-880.
|
[9] |
蔡治国, 王光谦, 刘晓岩.
基于“数字水调”规划的黄河水量调度方案编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24-529.
|
[10] |
陈雄波, 唐洪武, 丁大发.
用模式分类方法区分高、低含沙水流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00-505.
|
[11] |
徐国宾, 张金良, 练继建.
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18-523.
|
[12] |
缑元有.
黄河揭底冲刷现象的计算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156-159.
|
[13] |
王煜, 黄强, 王义民, 杨立彬.
黄河干流水量调配分解协调组合模型的构造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87-390.
|
[14] |
钟德钰, 王士强, 王光谦.
细颗粒对粗颗粒床沙质输沙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1-6.
|
[15] |
姚文艺, 王德昌, 李广有.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减淤效果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455-459.
|
[16] |
姚文艺, 赵业安, 汤立群, 李士国.
黄河下游河道断流灾害初探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2): 160-164.
|
[17] |
李栋梁, 张佳丽, 全建瑞, 章克俭.
黄河上游径流量演变特征及成因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8, 9(1): 22-28.
|
[18] |
王士强.
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193-199.
|
[19] |
马振海.
黄河倒灌渭河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1995, 6(3): 211-217.
|
[20] |
刘国纬.
纪念泥沙专家方宗岱先生
. 水科学进展,
1994, 5(4): 33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