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涛, 慕鹏飞, 张明.
高含沙河流的低温输沙效应——以黄河上游巴彦高勒站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194-20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05
|
[2] |
王煜, 彭少明, 郑小康.
黄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及综合调度的关键科学问题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5): 614-62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5.002
|
[3] |
罗优, 简鸿福, 罗琳, 邓亮, 周念.
多沙河流河口泥沙淤积自生性过程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3): 348-35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3.006
|
[4] |
张为, 高宇, 许全喜, 袁晶.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造床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3): 331-33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3.004
|
[5] |
刘怀湘, 王兆印, 陆永军, 余国安.
下切性河流的床沙响应与纵剖面调整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6): 836-841.
|
[6] |
陈璐, 郭生练, 周建中, 熊立华, 闫宝伟.
长江上游多站日流量随机模拟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4): 504-512.
|
[7] |
刘吉平, 吕宪国, 崔炜炜.
别拉洪河流域湿地变化的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3): 392-398.
|
[8] |
窦明, 左其亭, 胡瑞, 李桂秋.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248-254.
|
[9] |
钟德钰, 申晓东, 丁赟.
基于微分对策理论的多沙河流水库调度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5): 696-700.
|
[10] |
钟海玲, 李栋梁.
河西内陆河流量对高原加热场强度的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79-183.
|
[11] |
陈震远, 许荣中, 陈震武.
分层密度流体的边界波动在不透水刚性底床的运动行为——Ⅰ造波条件对波型演化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4): 570-574.
|
[12] |
朱伟, 夏霆, 姜谋余, 赵联芳.
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736-744.
|
[13] |
桑连海, 陈西庆, 黄薇.
河流环境流量法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754-760.
|
[14] |
韦家振, 陈世伟, 吴瑞贤, 张志诚.
台湾多站流量生成模式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271-277.
|
[15] |
张春燕, 陈立, 张俊勇, 王志国.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56-360.
|
[16] |
钟德钰, 彭杨, 张红武.
多沙河流的非恒定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706-710.
|
[17] |
宋庆辉, 杨志峰.
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3): 377-382.
|
[18] |
金光炎.
水文频率分析述评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319-327.
|
[19] |
黄金池, 万兆惠.
多沙河流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8(3): 253-258.
|
[20] |
郭生练.
气候变化对洪水频率和洪峰流量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1995, 6(3): 224-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