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叶林媛, 鲁汉, 秦淑静, 张橹, 熊立华, 刘攀, 夏军, 程磊.
长江流域1960—2019年蒸发皿蒸发和实际蒸散发演变规律
. 水科学进展,
2022, 33(5): 718-72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2.05.003
|
[2] |
贾瑞亮, 周金龙, 高业新, 周殷竹, 李阳, 栗现文.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规律初步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44-5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6
|
[3] |
宋卫康, 丁文其, 崔玉军.
枫丹白露砂土的环境箱蒸发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69-76.
|
[4] |
彭振阳, 郭会, 伍靖伟, 黄介生, 阿布都艾尼.
溶质势对地表蒸发速率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35-242.
|
[5] |
王永森, 马振民, 徐征和.
基于瑞利分馏模式的水体蒸发线斜率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6): 795-800.
|
[6] |
荣艳淑, 周云, 王文.
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1): 15-22.
|
[7] |
杨永红, 张展羽.
改进Hargreaves方法计算拉萨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614-618.
|
[8] |
杨永红, 张展羽, 阮新建.
西藏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时空变异规律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6): 775-781.
|
[9] |
杜军, 边多, 鲍建华, 拉巴, 路红亚.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786-791.
|
[10] |
包为民, 胡海英, 王涛, 瞿思敏.
蒸发皿中水面蒸发氢氧同位素分馏的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780-785.
|
[11] |
丛振涛, 倪广恒, 杨大文, 雷志栋.
“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47-152.
|
[12] |
曾燕, 邱新法, 刘昌明, 潘敖大, 高苹.
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311-318.
|
[13] |
王艳君, 姜彤, 许崇育.
长江流域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时空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30-833.
|
[14] |
李毅, 邵明安, 王文焰, 王全九.
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的覆膜开孔蒸发实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57-363.
|
[15] |
胡顺军, 康绍忠, 宋郁东.
渭干河平原绿洲生态用水量初步估算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46-351.
|
[16] |
毛世民.
冷却池附加蒸发的计算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435-438.
|
[17] |
莫兴国.
区域蒸发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1996, 7(2): 180-185.
|
[18] |
陈惠泉, 毛世民.
水面蒸发系数全国通用公式的验证
. 水科学进展,
1995, 6(2): 116-120.
|
[19] |
康绍忠, 刘晓明.
田间冬小麦蒸腾量的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1992, 3(4): 264-270.
|
[20] |
张国威, 周聿超.
新疆内陆干旱区蒸发的计算和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2, 3(3): 226-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