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宁.
中国干旱预警水文方法探析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444-450.
|
[2] |
章卫胜, 张金善, 林瑞栋, 宗虎城.
中国近海潮汐变化对外海海平面上升的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43-250.
|
[3] |
辛沛, 金光球, 李凌.
潮汐作用下盐沼孔隙水流动及溶质运移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379-384.
|
[4] |
丛振涛, 倪广恒, 杨大文, 雷志栋.
“蒸发悖论”在中国的规律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47-152.
|
[5] |
刘成, 何耘, 张红亚.
水沙动态图法分析中国主要江河水沙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3): 317-324.
|
[6] |
储开凤, 汪静萍.
中国水文循环与水体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68-474.
|
[7] |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中国西北地区水汽的平流输送和辐合输送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64-169.
|
[8] |
顾颖, 倪深海, 王会容.
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00-704.
|
[9] |
沈福新, 耿雷华, 曹霞莉, 王建生, 钟华平, 徐澎波.
中国水资源长期需求展望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52-555.
|
[10] |
耿雷华, 陈霁巍, 刘恒, 钟华平.
国际河流开发给中国的启示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95-299.
|
[11] |
朱晓华, 蔡运龙.
中国水系的盒维数及其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731-735.
|
[12] |
顾慰祖, 陆家驹, 陈廷扬, 徐其高, Norman E. Peters.
中国陆地水元素组成的中子活化分析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35-541.
|
[13] |
张巧显, 欧阳志云, 王如松, 王效科, 闵庆文, 付国斌, 苗鸿.
中国水安全系统模拟及对策比较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5): 569-577.
|
[14] |
朱晓华, 杨秀春.
中国旱灾分维及其灾情演变趋势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6): 747-750.
|
[15] |
贾绍凤, 张士锋.
中国的用水何时达到顶峰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4): 470-477.
|
[16] |
刘国纬.
关于中国南水北调的思考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345-350.
|
[17] |
姚建文, 徐子恺, 王建生.
21世纪中叶中国需水展望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2): 190-194.
|
[18] |
陆永军, 袁美琦.
潮汐河口二维动床紊流模型
. 水科学进展,
1998, 9(2): 151-158.
|
[19] |
刘国纬, 汪静萍.
中国陆地-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8(2): 99-107.
|
[20] |
杨志峰, 周雪漪, 许协庆.
潮汐环境中垂向湍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1993, 4(1): 2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