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立全, 吴淑芳, 郭慧莉, 张永东.
人工掏挖坡面侵蚀微地貌演化及其水力学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5): 720-72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5.009
|
[2] |
罗永钦.
高水头泄洪底孔水力学研究方法适宜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265-27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15
|
[3] |
赵张益, 张庆河, 李世森.
Runge-Kutta间断有限元格式在一维浅水方程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95-701.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11
|
[4] |
郑俊, 李瑞杰, 江森汇, 罗锋.
缓坡方程的有限元解法及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2): 275-280.
|
[5] |
蒋小伟, 万力, 胡晓农.
砂泥岩裂隙岩体埋深和岩性对渗透性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4): 574-580.
|
[6] |
周杰, 汪德爟.
有限元水流计算中内存和运行效率初探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5): 593-597.
|
[7] |
江春波, 安晓谧.
二维非恒定渗流的有限元并行计算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4): 454-457.
|
[8] |
詹美礼, 胡云进, 速宝玉.
裂隙概化模型的非饱和渗流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2): 172-178.
|
[9] |
王媛, 速宝玉.
单裂隙面渗流特性及等效水力隙宽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1): 61-68.
|
[10] |
陈建生, 董海洲, 李兴文, 周华文.
新安江右坝裂隙岩体渗流同位素示踪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3): 336-342.
|
[11] |
马生伟, 蔡启铭.
浅水湖泊风生流的迎风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70-75.
|
[12] |
韩冰, 叶自桐, 周创兵.
单裂隙岩体非饱和临界状态渗流特性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1-7.
|
[13] |
韩冰, 叶自桐, 周创兵.
岩体裂隙饱和/非饱和渗流机理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4): 375-381.
|
[14] |
束龙仓, 林学钰, 廖资生.
基岩裂隙水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实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8, 9(4): 384-388.
|
[15] |
彭文启, 李炜.
三维N-S方程混合有限分析多重网格方法
. 水科学进展,
1997, 8(1): 11-15.
|
[16] |
李致家.
FEFLOW——有限元地表、地下水流与污染物质模拟系统
. 水科学进展,
1996, 7(4): 304-304.
|
[17] |
王媛, 速宝玉, 徐志英.
裂隙岩体渗流模型综述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276-282.
|
[18] |
陈雨孙.
用解析有限元法嵌入地下水管理模型求最优解
. 水科学进展,
1994, 5(1): 50-57.
|
[19] |
刘维平.
水电站进水口快速闸门水力学分析
. 水科学进展,
1994, 5(4): 309-318.
|
[20] |
孙永堂, 蒋国镭.
关于渗流有限单元法因时空离散而产生的误差讨论
. 水科学进展,
1992, 3(4): 304-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