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左其亭, 郝明辉, 姜龙, 张志卓.
幸福河评价体系及其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21, 32(1): 45-5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1.01.005
|
[2] |
王景瑞, 胡立堂.
地下水污染源识别的数学方法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6): 943-95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6.015
|
[3] |
张文静, 周晶晶, 刘丹, 李昊洋, 于喜鹏, 桓颖.
胶体在地下水中的环境行为特征及其研究方法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4): 629-63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4.018
|
[4] |
夏军, 石卫, 雒新萍, 洪思, 宁理科, Christopher J Gippel.
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的适应性管理新认识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279-28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19
|
[5] |
翟远征, 王金生, 滕彦国, 左锐.
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1): 56-61.
|
[6] |
史良胜, 唐云卿, 杨金忠.
基于随机配点法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4): 529-538.
doi: CNKI:32.1309.P.20120614.2251.016
|
[7] |
郭占荣, 李开培, 袁晓婕, 章 斌, 马志勇.
用氡-222评价五缘湾的地下水输入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2): 263-270.
doi: CNKI: 32.1309.P.20120224.2002.008
|
[8] |
吴志伟, 宋汉周.
地下水温度示踪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5): 733-740.
|
[9] |
陈绪坚, 胡春宏, 陈建国.
黄河干流泥沙优化配置综合评价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5): 585-592.
|
[10] |
铁永波, 唐川.
冰湖溃决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448-452.
|
[11] |
李祚泳, 汪嘉杨, 程会珍.
基于免疫进化算法优化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普适公式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707-713.
|
[12] |
郑德凤, 王本德, 年廷凯.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糊集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0-725.
|
[13] |
倪深海, 顾颖, 王会容.
中国农业干旱脆弱性分区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05-709.
|
[14] |
吴阿娜, 杨凯, 车越, 袁雯.
河流健康状况的表征及其评价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602-608.
|
[15] |
宋松柏, 蔡焕杰, 徐良芳.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647-652.
|
[16] |
王景雷, 吴景社, 齐学斌, 杨保中, 赵辉, 樊向阳.
节水灌溉评价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521-525.
|
[17] |
何玲, 陈晓宏.
一个基于熵最大原理的地下水评价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61-65.
|
[18] |
夏自强, 李琼芳.
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535-540.
|
[19] |
束龙仓, 朱元生, 孙庆义, 彭绪民.
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探讨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21-24.
|
[20] |
刘国东, 丁晶.
傍河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述评
. 水科学进展,
1998, 9(3): 289-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