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水科学进展》历史沿革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5): 2-2.
|
[2] |
孙昭华, 严鑫, 谢翠松, 李奇.
长江口北支倒灌影响区盐度预测经验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2): 213-222.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2.006
|
[3] |
史英标, 李若华, 姚凯华.
钱塘江河口一维盐度动床预报模型及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212-22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08
|
[4] |
贾瑞亮, 周金龙, 高业新, 周殷竹, 李阳, 栗现文.
干旱区高盐度潜水蒸发规律初步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44-5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6
|
[5] |
邵军荣, 吴时强, 周杰, 黄家文, 徐成剑.
水体交换年龄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95-703.
|
[6] |
任杰, 刘宏坤, 贾良文, 陈子燊.
磨刀门水道盐度混合层化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715-720.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14
|
[7] |
韩龙喜, 陆东燕, 李洪晶, 张德敏, 张芃.
高盐度湖泊艾比湖风生流三维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1): 97-103.
|
[8] |
张发兵, 胡维平, 胡雄星, 李芳, 刘登国, 刘必寅, 夏凡.
太湖湖泊水体碳循环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171-178.
|
[9] |
曾海鳌, 吴敬禄.
长江中下游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34-841.
|
[10] |
张应华, 仵彦卿.
黑河流域不同水体中δ18O的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6): 864-870.
|
[11] |
张家诚.
人水关系的历史回顾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581-584.
|
[12] |
左其亭, 马军霞, 陈曦.
博斯腾湖水体矿化度变化趋势及调控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07-311.
|
[13] |
张运林, 秦伯强, 陈伟民, 杨顶田, 季江.
太湖水体光学衰减系数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47-453.
|
[14] |
张恩仁, 高磊, 张经.
长江口主要阳离子随盐度变化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42-446.
|
[15]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清水冲刷时期河床调整的复杂响应现象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3): 291-299.
|
[16] |
胡振红, 沈永明, 郑永红, 邱大洪.
温度和盐度分层流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439-444.
|
[17] |
赵明才, 高贵绪.
中国近海海面地形机制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88-295.
|
[18] |
翟国君, 赵明才, 黄谟涛.
中国近海海面地形的计算与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3, 4(3): 161-170.
|
[19] |
徐国昌, 姚辉.
中国西部全新世历史气侯的变化
. 水科学进展,
1991, 2(4): 277-288.
|
[20] |
赵明才, 吴中鼎.
中国近海平均海面变化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1, 2(2): 9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