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余明辉, 陈曦, 魏红艳, 胡呈维, 吴松柏.
不同近岸河床组成情况下岸坡崩塌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2): 176-18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2.002
|
[2] |
张敏, 黄河清, 张晓华.
黄河下游漫滩洪水冲淤规律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2): 165-17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2.001
|
[3] |
李国敏, 余明辉, 陈曦, 胡呈维.
均质土岸坡崩塌与河床冲淤交互过程试验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1): 66-7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1.009
|
[4] |
李洁, 夏军强, 邓珊珊, 张晓雷.
近期黄河下游游荡段滩岸崩退过程及特点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517-52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8
|
[5] |
孙东坡, 刘明潇, 张晓雷, 孙羽.
冲积性河流河床冲淤调整对洪水泥沙过程的响应——以黄河游荡型河段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5): 668-676.
|
[6] |
孙东坡, 杨真真, 张立, 李彬.
基于能量耗散关系的黄河内蒙段河床形态调整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5): 653-661.
|
[7] |
董雪娜, 李雪梅, 林银平, 姚惠明.
黄河下游凌情特征及变化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882-887.
|
[8] |
刘杰, 陈吉余, 徐志扬.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5): 605-612.
|
[9] |
夏军强, 吴保生, 王艳平.
近期黄河下游河床调整过程及特点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3): 301-308.
|
[10] |
姚文艺, 王卫东.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关系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624-630.
|
[11] |
张春燕, 陈立, 张俊勇, 王志国.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56-360.
|
[12] |
姚文艺, 杨邦柱.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河床演变对河道整治的响应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24-329.
|
[13] |
石伟, 王光谦.
黄河下游输沙水量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1): 118-123.
|
[14] |
夏军强, 王光谦, 吴保生.
黄河下游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的数值模拟——Ⅰ二维混合模型的建立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389-395.
|
[15] |
张欧阳, 许炯心, 张红武.
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洪水涨落过程中河床横断面形态的调整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01-406.
|
[16] |
夏军强, 王光谦, 吴保生.
黄河下游河床纵向与横向变形的数值模拟——Ⅱ二维混合模型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396-400.
|
[17]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5): 562-568.
|
[18] |
许炯心.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清水冲刷时期河床调整的复杂响应现象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3): 291-299.
|
[19] |
王士强.
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3): 193-199.
|
[20] |
万兆惠, 宋天成.
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在黄河下游应用的讨论
. 水科学进展,
1993, 4(2): 1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