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程大伟, 詹红兵, 李洁, 邓婧芫.
分层沉积物河流-地下水系统水力连通演化
. 水科学进展,
2022, 33(1): 135-14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2.01.013
|
[2] |
李慧, 陆垂裕, 孙青言, 王浩, 严聆嘉, 张博.
分布式“河道-沉陷区-地下水”水循环耦合模型——Ⅰ.模型原理与开发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2): 214-22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2.006
|
[3] |
陆垂裕, 李慧, 孙青言, 王浩, 严聆嘉, 张博.
分布式“河道-沉陷区-地下水”水循环耦合模型——Ⅱ:模型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16, 27(3): 366-37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6.03.004
|
[4] |
龚政, 张长宽, 陶建峰, 蔡辉.
淤长型泥质潮滩双凸形剖面形成机制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12-219.
|
[5] |
张原锋, 王平, 侯素珍, 吴保生.
黄河上游干支流交汇区沙坝淤堵形成条件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3): 333-339.
|
[6] |
翟远征, 王金生, 滕彦国, 左锐.
地下水更新能力评价指标问题刍议——更新周期和补给速率的适用性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1): 56-61.
|
[7] |
张弛, 郑金海, 王义刚.
波浪作用下沙坝剖面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1): 104-109.
doi: CNKI:32.1309.P.20120104.2012.010
|
[8] |
铁永波, 李宗亮.
冰川泥石流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6): 861-866.
|
[9] |
滕彦国, 左锐, 王金生, 林学钰.
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127-136.
|
[10] |
茅泽育, 赵雪峰, 王爱民, 张磊.
开河期冰盖纵向冰缝形成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434-437.
|
[11] |
茅泽育, 赵雪峰, 胡应均, 刘颖.
开河期冰盖横向冰缝形成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72-577.
|
[12] |
刘玉珍, 王本德, 姜英震.
基于可变水文地质参数的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398-402.
|
[13] |
张俊勇, 陈立, 吴华林, 张福然.
水系形成与发展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5): 695-700.
|
[14] |
郎赟超, 刘丛强, 赵志琦, 李思亮, 韩贵琳.
贵阳市地表水地下水化学组成:喀斯特水文系统水-岩反应及污染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6): 826-832.
|
[15] |
郑德凤, 王本德, 年廷凯.
地下水库调蓄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糊集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720-725.
|
[16] |
王双峰, 槐文信, 李炜.
静止均匀环境中气泡射流特性的研究——形成区及形成后区特性的数值研究(Ⅱ)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1): 32-37.
|
[17] |
孙志林, 金元欢.
分汊河口的形成机理
. 水科学进展,
1996, 7(2): 144-150.
|
[18] |
任振球, 张素琴, 李松勤, 牛涛.
“三带”天气系统交会和引潮力共振对华北特大暴雨形成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1994, 5(4): 255-261.
|
[19] |
冷魁.
长江下游窝崩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3, 4(4): 281-287.
|
[20] |
芮孝芳.
基于径流形成原理的若干洪水预报理论述评
. 水科学进展,
1992, 3(3): 233-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