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彬, 杜明亮, 穆振侠, 高凡, 沈蕊芯.
1956—2016年新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21, 32(5): 659-66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1.05.002
|
[2] |
宋利祥, 杨芳, 胡晓张, 杨莉玲, 周建中.
感潮河网二维水流-输运耦合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4): 550-559.
|
[3] |
董飞, 刘晓波, 彭文启, 吴文强.
地表水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回顾与展望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3): 451-463.
|
[4] |
李光炽, 钱真.
感潮河道区间入流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2): 266-271.
|
[5] |
陈桂亚, 袁晶, 许全喜.
三峡工程蓄水运用以来水库排沙效果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3): 355-362.
doi: CNKI: 32.1309.P.20120501.1618.015
|
[6] |
涂新军, 陈晓宏, 张强, 李宁.
东江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影响因素贡献分解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4): 493-501.
doi: CNKI:32.1309.P.20120614.2158.007
|
[7] |
杜朝阳, 钟华平.
地下水系统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437-444.
|
[8] |
黄小燕, 张明军, 贾文雄, 王圣杰, 张宁.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干湿变化及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2): 151-159.
|
[9] |
姜德娟, 毕晓丽.
流域-河口-近海系统氮、磷营养盐输移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3): 421-429.
|
[10] |
胡春宏, 王延贵, 张燕菁, 史红玲.
中国江河水沙变化趋势与主要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524-532.
|
[11] |
徐东霞, 章光新, 尹雄锐.
近50年嫩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416-421.
|
[12] |
常静, 刘敏, 李先华, 余婕, 林啸, 王丽丽, 高磊.
城市路面径流重金属固液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5): 714-720.
|
[13] |
陈永灿, 付健, 刘昭伟, 程香菊, 朱德军.
三峡大坝下游溶解氧变化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26-530.
|
[14] |
杜军, 边多, 鲍建华, 拉巴, 路红亚.
藏北高原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6): 786-791.
|
[15] |
张玉斌, 郑粉莉, 武敏.
土壤侵蚀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1): 123-132.
|
[16] |
李永军, 陈余道, 孙涛.
地理信息模型方法初探河流环境容量——以漓江桂林市区段为例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2): 280-283.
|
[17] |
曾思育, 徐一剑, 张天柱.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2): 193-196.
|
[18] |
盖美, 王本德.
大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4): 454-458.
|
[19] |
施勇, 胡四一.
感潮河网区水沙运动的数值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431-438.
|
[20] |
郑孝宇, 褚君达, 朱维斌.
河网非稳态水环境容量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8(1): 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