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晓, 段克勤, 刘焕才.
夏季念青唐古拉峰地区云结构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2): 196-20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2.006
|
[2] |
杨磊, 周启友.
基于流动电位正演模型的非饱和带水流过程监测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73-679.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08
|
[3] |
孟玉川, 刘国东.
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云下二次蒸发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3): 327-334.
|
[4] |
李琴, 陈曦, Frank Veroustraete, 包安明, 刘铁, 王金林.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反演与验证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2): 201-207.
|
[5] |
张向炎, 史学正, 于东升, 王洪杰, 刘振波, 张文太.
前期土壤含水量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特性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23-29.
|
[6] |
代俊峰, 崔远来.
灌溉水文学及其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2): 294-300.
|
[7] |
李志军, 赵海清, 冯恩民, Bin Cheng, 卢鹏.
北极夏季海冰表面积雪层内水分含量的时空分布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1): 24-28.
|
[8] |
张家诚.
人水关系的历史回顾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4): 581-584.
|
[9] |
洪大林, 缪国斌, 邓东升, 谢瑞, 张思和, 姬昌辉.
粘性原状土起动切应力与物理力学指标的关系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774-779.
|
[10] |
孙海龙, 李绍才, 杨志荣, 何磊, 崔保山.
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18-823.
|
[11] |
蔡树英, 林琳, 杨金忠, 刘金峰.
含水层和土壤的随机特征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13-320.
|
[12] |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27-133.
|
[13] |
刘云, 宇振荣, 孙丹峰, Driessen P. M., 王纯枝.
冬小麦遥感冠层温度监测土壤含水量的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3): 352-356.
|
[14] |
郭纯青.
海南琼北复式含水层系统水循环特征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3): 379-383.
|
[15] |
刘昌明, 孙睿.
水循环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51-259.
|
[16] |
邢如楠.
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与水分循环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71-277.
|
[17] |
张家诚.
水分循环与气候背景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65-270.
|
[18] |
陆家驹, 张和平.
应用遥感技术连续监测地表土壤含水量
. 水科学进展,
1997, 8(3): 281-287.
|
[19] |
刘国纬, 汪静萍.
中国陆地-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8(2): 99-107.
|
[20] |
汪静萍, 刘国纬.
山西上空水汽输送和水分循环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5, 6(2): 107-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