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

刘青泉 周济福 舒安平

刘青泉, 周济福, 舒安平.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69-575.
引用本文: 刘青泉, 周济福, 舒安平.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69-575.
LIU Qing-quan, ZHOU Ji-fu, SHU An-ping. Analysis of near-bed sediment motion[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5): 569-575.
Citation: LIU Qing-quan, ZHOU Ji-fu, SHU An-ping. Analysis of near-bed sediment motion[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5): 569-575.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002023);武汉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2WU-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青泉(1965- ),男,山西侯马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环境流体力学研究.E-mail:qqliu@imech.ac.cn

  • 中图分类号: TV142

Analysis of near-bed sediment motion

Funds: The project is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10002023) and the Openning Research Foundation of the key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University(No.2002WU-0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9
  • HTML全文浏览量:  25
  • PDF下载量:  49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7-01
  • 修回日期:  2002-08-30
  • 刊出日期:  2003-09-25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002023);武汉大学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2WU-02)
    作者简介:

    刘青泉(1965- ),男,山西侯马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环境流体力学研究.E-mail:qqliu@imech.ac.cn

  • 中图分类号: TV142

摘要: 基于水、沙两相的分相测量试验结果,分析了床面附近泥沙颗粒的脉动和力学特性,指出床面附近的泥沙运动有着特殊的力学机制:颗粒相具有较强的非湍流脉动,其产生的脉动应力对颗粒的运动起着重要作用。论述了沙粒在水流中从推移运动到扬起悬浮的物理过程,讨论了过去一些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概括了泥沙颗粒在水流中从床面扬起的基本模式,运用两相流理论分析了沙粒在水流中扬起的动力学机理。根据颗粒运动的垂向动量平衡原理,对泥沙颗粒的垂向浓度分布规律作了新的分析解释。证实了除浓度梯度之外,颗粒相的垂向脉动强度梯度也是泥沙扩散的重要扩散势,进一步揭示了悬移质浓度垂线分布存在两种类型的内在机理。

English Abstract

刘青泉, 周济福, 舒安平.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69-575.
引用本文: 刘青泉, 周济福, 舒安平. 床面附近泥沙运动的分析[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5): 569-575.
LIU Qing-quan, ZHOU Ji-fu, SHU An-ping. Analysis of near-bed sediment motion[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5): 569-575.
Citation: LIU Qing-quan, ZHOU Ji-fu, SHU An-ping. Analysis of near-bed sediment motion[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5): 569-575.
参考文献 (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