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为, 吴美琴, 李思璇, 袁晶, 高宇.
三峡水库蓄水后城陵矶至九江段河道冲淤调整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2): 162-171.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2.002
|
[2] |
申红彬, 吴保生, 吴华莉.
黄河下游河道边界条件影响输沙效率研究述评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3): 445-45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3.014
|
[3] |
申红彬, 吴保生.
冲积河流泥沙输移幂律函数指数变化规律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2): 179-18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2.004
|
[4] |
吉祖稳, 胡春宏.
复式河道滩槽交互区水沙运动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3): 321-32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3.001
|
[5] |
周晋军, 刘家宏, 董庆珊, 王忠静, 王浩, 向晨瑶, 栾勇.
城市耗水计算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17, 28(2): 276-28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7.02.013
|
[6] |
江恩慧, 曹永涛, 张清, 李军华, 袁敏洁, 刘月兰.
黄河“揭河底”冲刷期河道形态调整规律
. 水科学进展,
2015, 26(4): 509-516.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5.04.007
|
[7] |
王虎, 刘红军, 王秀海.
考虑渗流力的海床临界冲刷机理及计算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1): 115-121.
|
[8] |
刘宁.
堰塞湖应急处置实践与认识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541-549.
|
[9] |
任杰, 曾学智, 贾良文.
东江下游河段溯源侵蚀特征与机理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1): 84-88.
|
[10] |
韩其为, 陈绪坚, 薛晓春.
不平衡输沙含沙量垂线分布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0, 21(4): 512-523.
|
[11] |
钟德钰, 王光谦, 丁赟.
沙质河床冲刷过程中床沙级配的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2): 223-229.
|
[12] |
申冠卿, 姜乃迁, 李勇, 尚红霞, 李小平.
黄河下游河道输沙水量及计算方法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3): 407-413.
|
[13] |
徐国宾, 张金良, 练继建.
黄河调水调沙对下游河道的影响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4): 518-523.
|
[14] |
樊靖郁, 张燕, 王道增.
动水中含污染物冲击射流横向高浓度聚集区的形成机理和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23-627.
|
[15] |
钟德钰, 王士强, 王光谦.
细颗粒对粗颗粒床沙质输沙率影响的初步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1): 1-6.
|
[16] |
史文娟, 康绍忠.
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供水的节水机理及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2): 270-275.
|
[17] |
刘金梅, 王士强, 王光谦.
河流冲刷过程中表层床沙粗化对不平衡输沙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3): 230-234.
|
[18] |
洪大林, 朱立俊, 缪国斌, 唐存本.
松性土新开挖河道动床冲刷模型设计方法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1): 59-63.
|
[19] |
郭俊克, 惠遇甲.
Einstein床沙质输移理论的再研究——关于粗颗粒床沙质输沙率的计算
. 水科学进展,
1992, 3(1): 37-44.
|
[20] |
郭俊克, 惠遇甲.
Einstein床沙质输移理论的再研究——关于细颗粒床沙质输沙率的计算
. 水科学进展,
1991, 2(2): 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