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

陈界仁 曹淼

陈界仁, 曹淼.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96-699.
引用本文: 陈界仁, 曹淼.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96-699.
CHEN Jie-ren, CAO Miao. Applic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models to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overland flow[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6): 696-699.
Citation: CHEN Jie-ren, CAO Miao. Applic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models to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overland flow[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6): 696-699.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水利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SCX2002-08);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0206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陈界仁(1964- ),男,江苏靖江人,河海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及模拟研究.E-mail:chenjr28@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TV142

Applic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models to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overland flow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7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56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2-09-17
  • 修回日期:  2003-01-30
  • 刊出日期:  2003-11-25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水利部科技创新基金项目(SCX2002-08);河海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02061)
    作者简介:

    陈界仁(1964- ),男,江苏靖江人,河海大学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及模拟研究.E-mail:chenjr28@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TV142

摘要: 在坡面土壤侵蚀输沙计算中,可选用的输沙能力模式较多,但这些模式多运用于恒定输沙,在非恒定输沙中运用不多。建立了坡面土壤侵蚀非恒定输沙数学模型,模型中的输沙能力运用水流切应力、水流功率、单位水流功率3种模式,对模型过程采用有限差分格式离散求解。根据实测水沙资料进行模型参数率定,运用3种输沙能力模式于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度的非恒定坡面输沙过程中。结果表明: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计算中,不同输沙能力模式对计算结果有明显影响,在降雨强度较小时,单位水流功率模式结果较其他两个模式为好,而在雨强较大时,切应力模式计算结果较好。

English Abstract

陈界仁, 曹淼.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96-699.
引用本文: 陈界仁, 曹淼. 输沙能力模式在坡面非恒定输沙过程中的应用[J]. 水科学进展, 2003, 14(6): 696-699.
CHEN Jie-ren, CAO Miao. Applic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models to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overland flow[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6): 696-699.
Citation: CHEN Jie-ren, CAO Miao. Application of the sediment transport capacity models to unsteady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overland flow[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3, 14(6): 696-699.
参考文献 (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