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祖辉,陶诗言.ELSO循环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关系的研究[J].大气科学,1999,23(6):663-672. |
[2]
|
龚道溢,王绍武.ENSO对中国四季降水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1998,7(4):44-52. |
[3]
|
张庆云,陶诗言.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J].应用气象学报,1998,9(增刊):17-24. |
[4]
|
朱平盛,张苏平,胡桂芳.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我国降水的影响的数值试验[J].气象,2000,26(5):3-8. |
[5]
|
郭艳君,倪允琪.赤道太平洋活动异常对我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J].气象,1998,24(6):12-16. |
[6]
|
魏凤英.全球海表温度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分布[J].应用气象学报,1998,9(增刊):100-108. |
[7]
|
张继国,刘新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信息熵分析——(Ⅰ)基本概念与数据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0,11(2):133-137. |
[8]
|
丁永健,叶佰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1999,21(1):43-49. |
[9]
|
韦志刚,董文杰,惠小英.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演变趋势和年际变化[J].气象学报,2000,58(2):235-244. |
[10]
|
李吉顺,王昴生,陈家田.降水时空分布变化是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加重的主要原因[J].中国减灾,1999,9(4):27-31. |
[11]
|
康玲玲,王云璋,王国庆,等.黄河中游河龙区间降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分析[J].人民黄河,1999,21(8):3-6. |
[12]
|
岑国平,沈晋,范荣生.城市设计暴雨雨型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8,9(1):41-46. |
[13]
|
王家祁.中国暴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
[14]
|
康尔泗,程国栋,蓝永超,等.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响应模型[J].中国科学D辑,1999,29(增刊) :47-54. |
[15]
|
刘潮海,康尔泗,刘时银,等.西北干旱区冰川变化及其径流效应研究[J].中国科学D辑,1999,29(增刊):55-62. |
[16]
|
刘贤赵,康绍忠.黄土区坡地降雨入渗过程中的滞后效应[J].水科学进展,2001,12(1):56-60. |
[17]
|
陈力,刘青泉,李家春.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J].泥沙研究,2001(4):61-67. |
[18]
|
张小峰,许全喜,裴莹.流域产流产沙BP预报模型的初步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1,12(1):18-23. |
[19]
|
邓孺孺,陈晓翔,胡细凤,等.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的暴雨产流模型研究[J].水文,1999(3):19-24. |
[20]
|
金菊良,杨晓华,丁晶.基于神经网络的年径流预测模型[J].人民长江,1999,30(增刊):59-61. |
[21]
|
周金龙,姚斐.天山北坡平原区水面蒸发的实验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9,16(1):41-44. |
[22]
|
李品芳,李保国.毛乌素沙地水分蒸发和草地特征的比较研究[J].水利学报,2000(3):24-28. |
[23]
|
周国良,岳智慧,王琳.利用实时气象资料估算蒸发能力的研究与应用[J].水文,1998(增刊):20-22. |
[24]
|
李万春,杨世杰,濮培民.高原咸水湖水面蒸发估算——以兹格塘错为例[J].湖泊科学,2001,13(3):227-232. |
[25]
|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等.土壤冻结过程中潜水蒸发规律的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1999(6):6-10. |
[26]
|
张家诚.水分循环与气候背景[J].水科学进展,1999,10(3):265-300. |
[27]
|
邢如楠.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与水分循环[J].水科学进展,1999,10(3):271-277. |
[28]
|
张顺利,陶诗言.雅鲁藏布江流域地-气系统的水平衡[J].水科学进展,2001,12(4):509-515. |
[29]
|
刘国纬.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
[30]
|
张光辉,陈宗宇,费宇红.华北平原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文循环演化的关系[J].水科学进展,2000,11(4):415-420. |
[31]
|
张光辉,赖勤波,费宇红,等.水文循环演化的信息熵及其应用[J].勘测科学技术,2000(1):26-29. |
[32]
|
汤奇成,熊怡.中国河流水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33]
|
尹学良,陈金荣,刘峡.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三大基本问题的研究[J].水利学报,1998(11):1-5. |
[34]
|
黄金池,万兆惠.黄河下游河床平面变形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1999(2):13-18. |
[35]
|
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36]
|
窦鸿身,姜加虎.洞庭湖[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0. |
[37]
|
蔡永立,章薇,过仲阳,等.孢粉-气候对应分析重建上海西部地区8.5 ka B.P.以来的气候[J].湖泊科学,2001,13(2):118-126. |
[38]
|
王乃昂,李吉均,穆得芬,等.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及其古气候意义[J].湖泊科学,1999,11(3):225-230. |
[39]
|
陈永灿,张宝旭,李玉梁.密云水库富营养化分析与预测[J].水利学报,1998(7):12-15. |
[40]
|
陈凯麒,李平衡,密小斌,等.温排水对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影响的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1999(1):22-26. |
[41]
|
王惠中,宋志尧,薛鸿超.考虑垂涡粘系数非均匀分布的太湖风生流准三维数值模型[J].湖泊科学,2001,13(3):233-239. |
[42]
|
牟长城,罗菊春,王襄平,等.长白山林区森林沼泽交错群落的植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1998,6(2):132-137. |
[43]
|
牟长城,韩士杰,罗菊春,等.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和环境梯度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1-7. |
[44]
|
杨永兴.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恶化与沼泽退化及其形成机制[J].山地学报,1999,17(4):318-323. |
[45]
|
刘振乾,吕宪国.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污水处理的实地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2):157-161. |
[46]
|
刘潮海,施雅风,王宗太,等.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J].冰川冻土,2000,22(2):106-112. |
[47]
|
康世昌,秦大河,Paul A.Mayewski,等.近200a来珠穆朗玛峰北坡远东绒布冰芯气候记录[J].冰川冻土,2000,22(3):211-217. |
[48]
|
苏珍,施雅风.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0,22(3):223-229. |
[49]
|
何元庆,姚檀栋,杨梅学,等.玉龙山温冰川浅冰芯记录现代指示意义[J].冰川冻土,2000,22(3):235-242. |
[50]
|
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祁连山中部地区4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0,22(3):193-199. |
[51]
|
杨针娘,刘新仁,曾群柱,等.中国寒区水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
[52]
|
赖远明,吴紫汪,朱元林,等.大坂山隧道围岩冻融损伤的CT分析[J].冰川冻土,2000,22(3):206-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