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 宾克利.酸性沉降与森林土壤-美国东南部的沉降环境及研究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
[2]
|
瑞典农业部环境委员会.环境酸化的现状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
[3]
|
刘嘉麒.降水背景值与酸雨定义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1996,12(5):5-9. |
[4]
|
李文华,杨修.环境与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80-83. |
[5]
|
陈静.大气酸沉降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20(1): 79-85. |
[6]
|
潘根兴.西德对土壤酸化问题的研究进展[J].土壤学进展,1991,13(3):32-36. |
[7]
|
汤大钢,王玮,庞燕波,等.氮氧化物在闽南地区酸雨中的贡献[J].环境科学研究,1996,9(5):38-40. |
[8]
|
王文兴.中国降水酸度和离子浓度的时空分布[J].环境科学研究,1997,10(2):1-7. |
[9]
|
于天仁.中国土壤的酸度特点和酸化问题[J].土壤通报,1988,19(2):49-51. |
[10]
|
唐孝炎.大气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
[11]
|
高粱,高佳.环境保护与农业丰收[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4. |
[12]
|
王文兴.中国酸雨成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4,14(5):323-329. |
[13]
|
杨金宽,姬南柱.酸雨地区马尾松害虫发生量的初步调查[J].生态学杂志,1988,7(2):54-55. |
[14]
|
冯宗炜.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西南地区酸雨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
[15]
|
吴刚,章景阳,王星.酸沉降对重庆南岸马尾松针叶林年生物生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损失的估算[J].环境科学学报,1994,14(4):460-465. |
[16]
|
樊后保.酸雨与森林衰退关系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1):88-92. |
[17]
|
杨景辉.酸性沉降物对土壤的影响[J].土壤学进展,1984,6(5):11-19. |
[18]
|
李庆康.茶园土壤酸化的现状及展望[J].土壤通报,1987,18(2):69-71. |
[19]
|
王敬华,张效年,于天仁,等.华南红壤对酸雨敏感性的研究[J].土壤学报,1994,31(4):348-354. |
[20]
|
赵忠.森林土壤酸化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J].土壤学进展,1988,10(2):1-5. |
[21]
|
黄美元,沈志来,刘帅仁,等.中国西南典型地区酸雨形成过程研究[J].大气科学,1995,19(3):359-366. |
[22]
|
俞绍才.中国酸雨发展趋势及控制对策文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23]
|
王文兴.影响我国降水酸性因素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3,13(6):401-406. |
[24]
|
王玮,王文兴,全浩.我国酸性降水来源探讨[J].中国环境科学,1995,15(2):89-94. |
[25]
|
吴劲兵,汪家权,孙世群.酸沉降农业经济损失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00-104. |
[26]
|
刘连贵.酸雨和SO2复合污染对几种农作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6,17(2):16-20. |
[27]
|
张林波,曹洪法,沈英娃,等.苏、浙、皖、闽、湘、鄂、赣7省酸沉降对农业危害-农业损失估算[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6):489-491. |
[28]
|
刘宝章,李金龙,王敬云,等.青岛酸雨天气边界层气象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103-107. |
[29]
|
王文兴,刘红杰,张婉华,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酸雨来源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5):387-392. |
[30]
|
谢绍东,郝吉明,周中平,等.酸化模型及其在确定酸沉降临界负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1996,16(2):80-84. |
[31]
|
徐仁和,季国亮.预测土壤和地表水酸化趋势的MAGIC模型[J].土壤学进展,1994,16(5):36-39. |
[32]
|
陶福禄,冯宗炜.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J].中国环境科学,1999,19(1):14-17. |
[33]
|
谢绍东,郝吉明,周中平.柳州地区各种红壤土种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9,19(6):657-661. |
[34]
|
陈利秋.世界环境科技发展与实力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
[35]
|
李金惠,汤鸿霄.酸化模型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1-6. |
[36]
|
韩国钢.中国2020年环境保护战略目标与预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
[37]
|
王代长,蒋新,卞永荣.模拟酸雨对不同土层酸度和K+淋失规律的影响[M].环境科学,2003,24(2):30-34. |
[38]
|
郝吉明.中国燃煤二氧化硫污染的控制战略[J].中国环境科学,1996,16(3):208-212. |
[39]
|
张慧明.燃煤工业锅炉排放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及工业固硫型煤的应用[J].环境科学进展,1999,7(1):54-61. |
[40]
|
国家环保局.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J].环境保护,1998,3:7-10. |
[41]
|
孙欣,汪家权,席天功,等.安徽省芜湖市酸雨污染及防治对策.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2):259-264. |
[42]
|
郝吉明,谢绍东.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