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27-133.
引用本文: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27-133.
ZHOU Ai-guo, MA Rui, ZHANG Chen. Vertical water cycl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inland basins,Northwest China[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 16(1): 127-133.
Citation: ZHOU Ai-guo, MA Rui, ZHANG Chen. Vertical water cycl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inland basins,Northwest China[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 16(1): 127-133.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112);国土资源部2000年科技专项计划(2000103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周爱国(1966- ),男,湖北仙桃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地质和地质环境评价教学和研究.E-mail:aiguozhou@cug.edu.cn

  • 中图分类号: P339

Vertical water cycl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inland basins,Northwest China

Funds: vertical circle of water; groundwater system; ecological effect; SPAC system,GSPAC system; inland basin;Northwest China
  • 摘要: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 [1] 王永兴.绿洲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0,23(1):7-12.
    [2] 宋永昌.植被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2.
    [3] 王根绪,程国栋.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分析——景观空间方法与应用[J].干旱区研究,1999,16(3):6-11.
    [4] 王根绪,程国栋.干旱荒漠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水资源条件的影响分析[J].生态学报,2000,20(3):363-368.
    [5] 孙洪祥,王林和,田永祯.额济纳绿洲生态系统的演变与整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5):15-18.
    [6] 卢玲,李新,程国栋,等.黑河流域景观结构分析[J].生态学报,2001,21(8):1 217-1225.
    [7]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干旱区受水资源胁迫的下游绿洲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一以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5):564-568.
    [8] Dahlman R C.Modelling needs for prediction responsesto CO2 enrichment:Plants,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J].Ecol Modell,1985,29:77-106.
    [9] 常学礼,赵爱芬,李胜功.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植被物种多样性对降水变化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2):147-151.
    [10] 肖春旺,周广胜.毛乌素沙地3种优势植物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水分平衡研究[J].植物学报,2001,43(1):82-88.
    [11] 肖春旺,董鸣,周广胜,等.鄂尔多斯高原沙柳幼苗对模拟降水量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1,21(1):171-176.
    [12] 刘昌明,孙睿.水循环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1999,10(3):251-259.
    [13] 周爱国,徐恒力,陈刚.北方地区地下水系统退化的气候干旱化效应[J].地球科学,2000,25(5):510-513.
    [14] 徐恒力,周爱国,陈刚.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及水盐失衡的生态环境效应[J].地球科学,2000,25(5):70-77.
    [15] 崔亚莉,邵景力,韩双平.西北地区地下水的地质生态环境调节作用研究[J].地学前缘,2001,8(1):191-196.
    [16] 王根绪,钱鞠,程国栋.生态水文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3):314-323.
    [17] 周爱国,徐恒力,甘义群,等.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5):419-425.
    [18] 武选民.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4):41-46.
    [19] 刘晓东.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J].高原气象,1999,18(3):321-332.
    [20] 冯起,高前兆.半湿润沙地凝结水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1995,12(3):72-77.
    [21] 冯金朝,刘立超,肖洪浪,等.沙坡头地区土壤水分吸湿凝结的动态观测与理论计算[J].中国沙漠,1998,18(1):10-15.
    [22] Bornkamm R.Flora and vegetation of some small oasis in Egypt[J].Phytocoenologia,1986,14(2):178-186.
    [23] 何世水,葛生年.金塔灌区地下水的动态演变及其对环境影响[J].中国沙漠,1986,6(3):38-49.
    [24] 张武文,马秀珍,谭志刚.额济纳平原植被分布与地下水关系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增刊):31-35.
    [25] Philip J R.Plant Water Relations:Some Physical Aspects[J].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1966,17:245-268.
    [26] 刘昌明.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运行的界面过程研究[J].地理学报,1997,52(4):366-373.
    [27] 杨建锋.地下水-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水分转化研究综述[J].水科学进展,1999,10(2):183-189.
    [28] 贡璐,潘晓玲,常顺利,等.SPAC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干旱区研究应用初探[J].新疆环境保护,2002,24(2):1-4.
    [29] Biospheric Aspects of Hydrological Cycle.The Operational Plan,IGBP:A Study of Global Change of ICSU[M].IGBP Report No.27,Stokholm,1993.1-84.
    [30] 张国威,周聿超.新疆内陆干旱区蒸发的计算和分析[J].水科学进展,1992,3(3):226-232.
    [31] 姚德良,沈卫明,李家春.塔里木盆地陆气水热交换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1994(5):31-37.
    [32] 刘树华,黄子琛,刘立超.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蒸散过程的数值模拟[J].地理学报,1996,51(2):118-126.
    [33] 马金珠,张惠昌,易立新,等.腾格里沙漠包气带水、汽、热运动的耦合模型及水热状况模拟[J].中国沙漠,1998,18(4):340-345.
    [34] 王根绪,程国栋.干旱内陆流域生态需水量及其——以黑河流域为例[J].中国沙漠,2002,22(2):129-134.
    [35] 牛国跃,孙菽芬,洪钟祥.沙漠土壤和大气边界层中水热交换和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7,55(4):298-407.
    [36] 赵艳霞,王馥棠.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循环与作物生产关系的模拟模式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7,8(4):428-436.
    [37] 刘苏峡,莫兴国,李俊,等.土壤水分及土壤-大气界面对麦田水热传输的作用[J].地理研究,1999,18(1):24-30.
    [38] Tanner C B,Sinclair T R.Efficient water use in crop production[A].Sinclair T R,Jordan W R,Taylor H M.Limitation to efficient water use in crop production[C].Madison:Amer Soc of Agron,1983.
    [39] Cordery I,Graham A G.Forecasting wheat yields use a water budgeting model[J].Aust J Agri Res,1989,40:715-728.
    [40] 沈荣开,任理,张瑜芳.夏玉米麦秸全覆盖下土壤水热动态的田间试验和数值模拟[J].水利学报,1997(2):14-21.
    [41] 刘昌明,于沪宁,等.土壤-作物-大气系统水分运动实验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17.
    [42] 毛诗敏,杨诗秀,雷志栋.叶尔羌灌区冬小麦生育期SPAC水热传输的模拟研究[J].水利学报,1998(7):35-40.
    [43] 马耀民,王介民.非均匀陆面上区域蒸发(散)研究概况[J].高原气象,1997,16(4):446-452.
    [44] 陈鸣,潘之棣.用卫星遥感热红外数据估算大面积蒸散量[J].水科学进展,1994,5(2):126-133.
    [45] 孙自永,马瑞,周爱国,等.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1):28-31.
  • [1] 程大伟, 詹红兵, 李洁, 邓婧芫.  分层沉积物河流-地下水系统水力连通演化 . 水科学进展, 2022, 33(1): 135-144.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2.01.013
    [2] 徐丽萍, 李鹏辉, 李忠勤, 张正勇, 王璞玉, 徐春海.  新疆山地冰川变化及影响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6): 946-95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6.014
    [3] 李福林, 陈华伟, 王开然, 陈学群.  地下水支撑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5): 750-758.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5.015
    [4] 黄小燕, 张明军, 贾文雄, 王圣杰, 张宁.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干湿变化及影响因素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2): 151-159.
    [5] 杜朝阳, 钟华平.  地下水系统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11, 22(3): 437-444.
    [6] 刘玉珍, 王本德, 姜英震.  基于可变水文地质参数的地下水系统数学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3): 398-402.
    [7] 周旺明, 王金达, 刘景双, 秦胜金, 王洋.  降雪对三江平原小叶章湿地系统氮输入及生态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1): 99-104.
    [8] 孙志高, 刘景双, 王金达.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中氮素动态及其生态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2): 182-192.
    [9] 孙海龙, 李绍才, 杨志荣, 何磊, 崔保山.  岩石边坡基质-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循环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6): 818-823.
    [10]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中国西北地区水汽的平流输送和辐合输送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164-169.
    [11] 郭占荣, 韩双平, 荆恩春.  西北内陆盆地冻结-冻融期的地下水补给与损耗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3): 321-325.
    [12] 董新光, 姜卉芳, 邓铭江, 周金龙.  内陆盆地的盐分布与平衡分析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5, 16(5): 638-642.
    [13] 贾绍凤, 周长青, 燕华云, 周宏飞, 汤奇成, 张捷斌.  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与承载能力估算 . 水科学进展, 2004, 15(6): 801-807.
    [14] 何惠.  关于西北开发中的几个水资源问题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492-495.
    [15] 郭占荣, 荆恩春, 聂振龙, 焦鹏程, 董华.  冻结期和冻融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3): 298-302.
    [16] 耿雷华, 黄永基, 郦建强, 陈晓燕.  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特点初析 . 水科学进展, 2002, 13(4): 496-501.
    [17] 王煜, 杨立彬, 张新海, 侯传河, 何宏谋, 乔西现, 孙寿松.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1, 12(4): 523-529.
    [18] 张文国, 王国利.  地下水系统径流带的模糊划分模式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2): 180-185.
    [19] 刘昌明, 孙睿.  水循环的生态学方面: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能量平衡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1999, 10(3): 251-259.
    [20] 刘国纬, 汪静萍.  中国陆地-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8(2): 99-10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0
  • HTML全文浏览量:  19
  • PDF下载量:  5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11-19
  • 修回日期:  2004-01-20
  • 刊出日期:  2005-01-25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112);国土资源部2000年科技专项计划(200010302)
    作者简介:

    周爱国(1966- ),男,湖北仙桃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生态地质和地质环境评价教学和研究.E-mail:aiguozhou@cug.edu.cn

  • 中图分类号: P339

摘要: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中的地下水系统,对维系其浅表水分、热量、盐分均衡以及地表的生态平衡、土壤的资源属性和局部地域气候相对稳定性具有不可或缺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饱和带水、包气带水(土壤水)、近地表大汽水和植物体内水("四水")之间的垂直循环来实现的.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地下水与地表植被类型间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较少涉及水分运移的机制;而以水分垂直循环的动力学机制为研究对象的SPAC系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则对地下水的重视程度不够,且存在着尺度转换的困难,更为完整的应该是GSPAC系统(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干旱区内陆盆地地下水生态效应的研究需要开展以下的工作:"四水"垂直循环的动力学过程与机制研究,尤其是饱水带-包气带界面水、汽、热转化过程的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的研究,它不仅是实现水分垂直循环研究的最终目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中间环节,更是将"四水"垂直循环这一微观水文循环过程与区域水文循环过程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的关键所在.

English Abstract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27-133.
引用本文: 周爱国, 马瑞, 张晨. 中国西北内陆盆地水分垂直循环及其生态学意义[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127-133.
ZHOU Ai-guo, MA Rui, ZHANG Chen. Vertical water cycl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inland basins,Northwest China[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 16(1): 127-133.
Citation: ZHOU Ai-guo, MA Rui, ZHANG Chen. Vertical water cycle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 in inland basins,Northwest China[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5, 16(1): 127-133.
参考文献 (4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