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成帅, 孙悦, 胡彩虹, 赵晨晨, 徐源浩, 李文忠.
考虑产流模式空间分布的流域-城市复合系统洪水预报模型
. 水科学进展,
2023, 34(4): 530-54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3.04.006
|
[2] |
夏继红, 窦传彬, 蔡旺炜, 曾灼, 余根听.
河岸带蜿蜒性与植被密度对潜流驻留时间的复合效应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3): 433-440.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3.013
|
[3] |
胡春宏, 张晓明, 赵阳.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与近期波动变化成因解析
. 水科学进展,
2020, 31(5): 725-733.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0.05.009
|
[4] |
王璐阳, 张敏, 温家洪, 种振涛, YE Qinghua, KE Qian.
上海复合极端风暴洪水淹没模拟
. 水科学进展,
2019, 30(4): 546-555.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9.04.010
|
[5] |
诸裕良, 宗刘俊, 赵红军, 严士常, 虞琦.
复合坡度珊瑚礁地形上波浪破碎的试验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18, 29(5): 717-727.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18.05.012
|
[6] |
陈建生, 陈茜茜, 王婷.
阿拉善沙漠湿沙层水分来源同位素示踪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196-206.
|
[7] |
董志文, 秦大河, 陈记祖, 秦翔, 张瑞波, 任贾文.
粉尘颗粒物对祁连山老虎沟冰川融水理化性质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207-216.
|
[8] |
林战举, 牛富俊, 罗京, 尹国安, 刘明浩, CHRIS Burn.
青藏工程走廊热融湖塘水理化特性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14, 25(2): 217-224.
|
[9] |
张东, 黄兴宇, 李成杰.
硫和氧同位素示踪黄河及支流河水硫酸盐来源
. 水科学进展,
2013, 24(3): 418-426.
|
[10] |
杨磊, 周启友.
基于流动电位正演模型的非饱和带水流过程监测
.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73-679.
doi: CNKI: 32.1309.P.20120824.1606.008
|
[11] |
马向东, 孙金华, 胡震云.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同进化
. 水科学进展,
2009, 20(4): 566-571.
|
[12] |
丛方杰, 周惠成.
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8, 19(4): 512-518.
|
[13] |
张运林, 秦伯强.
梅梁湾、大太湖夏季和冬季CDOM特征及可能来源分析
. 水科学进展,
2007, 18(3): 415-423.
|
[14] |
朱俊, 董辉, 王寿兵, 王祥荣, 张浩, 樊正球.
长江三峡库区干流水体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及贡献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709-713.
|
[15] |
李立青, 尹澄清, 何庆慈, 孔玲莉.
城市降水径流的污染来源与排放特征研究进展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2): 288-294.
|
[16] |
王宗志, 金菊良, 张玲玲.
东湖污染物来源的智能识别方法
. 水科学进展,
2006, 17(5): 714-719.
|
[17] |
石伟, 王光谦, 邵学军.
不同来源区洪水对黄河下游流量-含沙量关系的影响
. 水科学进展,
2003, 14(2): 147-151.
|
[18] |
傅湘, 纪昌明.
洪灾损失评估指标的研究
. 水科学进展,
2000, 11(4): 432-435.
|
[19] |
左东启, 戴树声, 袁汝华, 李鸿业, 芮孝芳.
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4): 367-374.
|
[20] |
梅亚东, 冯尚友.
水资源复合系统基本特征的探讨
. 水科学进展,
1992, 3(1): 31-36.
|